作者:李思辉,孙慧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9 9:19:33
选择字号:
何舜平当选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理事长

 

8月2日,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换届大会暨2025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何舜平当选为新一届理事长。

何舜平在会上发言。受访单位供图


据介绍,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涵盖我国80%的淡水鱼类及全部的淡水经济鱼类。鲤形目作为欧亚淡水鱼类的主体,其分类与进化关系长期存在认知空白。

何舜平团队通过长期研究,构建最全鲤科系统树,首次从形态与分子层面证实东亚特有鲤科类群独立起源,阐明了青藏高原隆升所决定的东亚季风气候导致了东亚特有鲤科鱼类的辐射物种形成,揭示了东亚鱼类适应演化的过程和遗传基础,系统地阐明了东亚特有鲤科鱼类从我国长江-珠江流域起源演化的时空格局。

此外,何舜平牵头建立的全球首个全长江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及主要水产物种条形码,成为生物多样性评估与资源保护的革命性工具。

何舜平与他人合作对总鳍类动物和辐鳍鱼类基部类群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结合化石记录、现生物种解剖数据和基因组学数据,重建了脊椎动物早期的系统演化历史。基于物种演化过程的比较分析,首次提出与四足动物陆生适应相关的遗传调控机制在其硬骨鱼祖先中即已经开始出现雏形。

他还首次发现陆生适应关键机制的遗传雏形,竟深藏于硬骨鱼祖先中;揭示调控四肢灵活性的古老基因元件在软骨鱼中已现踪迹,并在原始鱼类中得以保留。论证所有硬骨鱼祖先已具“原肺”,后在多鳍鱼与肉鳍鱼中演化为功能肺,而在多数鱼类中特化为鱼鳔——解答了空气呼吸器官的深层次同源问题。

深渊鱼类生物多样性长期以来是人类认知的盲区。何舜平团队在深刻认识鱼类分类和进化规律的基础上,发现深渊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突破了人类对深海生物的认知边界。

何舜平团队将目光投向万米深渊,首度系统揭示马里亚纳7000米狮子鱼的极端生存奥秘:骨骼薄化可弯、头骨发育不全,关键钙化基因“假基因化”是其对抗高压的核心策略。

《中国科学报》了解到,何舜平的研究横跨深渊、高原与亿万年演化。其科研成果屡次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有的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他还曾获得“何梁何利奖”。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研绘图理论及实操技巧》讲座举行 河口沉积物塑料生物降解机制研究获进展
超加工食品减重效果更差 微型中微子探测器有望检验物理定律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