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凌霄
今年盛夏,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的一家校园咖啡馆“出圈”了。
大学校园里开咖啡店并不罕见,但这家名为“ Cozy Coffee ”的咖啡店却别具一格:它既不依托品牌连锁,也没有外部商业资本的加持,而是由一位大四毕业生亲手创立、独立运营的真实创业项目——学校仅在早期提供场地和基础支持,其余全部由学生自负盈亏、独立承担。
这位咖啡店“主理人”王子燏是一位“00后”女孩,也是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智能供应链管理专业2025届的毕业生。不久前,她刚收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但她选择暂缓升学,间隔(gap)一年,全职投入到咖啡店的创业中。
这份选择,既是她对个人兴趣和职业路径的重新判断,也折射出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对未来教育模式的一次有力探索。在一杯杯手冲咖啡之间,一场关于教育与现实融合的实验正在悄然酝酿。
一家咖啡馆的诞生
创业的灵感,有时来自对真实需求的一瞬观察。
2024年夏天,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创业与企业港联合浦创汇,向全校学生发起一项挑战:在图书馆外的公共空间内搭建并运营一家真实、可持续的咖啡馆,并需提交完整的商业计划书。
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并不缺乏类似的实践机会。西交利物浦大学首席教育官、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领导小组组长张晓军介绍,围绕校园河道,学生竞标“承包”“无人船”项目;依托古建融合堂,学生开发“匠心印记”漆扇和3D打印文创产品。学校始终鼓励学生将创意转化为真实可行的项目。
在浓厚的创业氛围中,王子燏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咖啡馆项目挑战赛。
起初,她的计划还不成型,仅是一个开咖啡店的想法。
那段时间,王子燏常在图书馆与宿舍之间往返,注意到图书馆角落的绿植曾一度枯萎,却在一段时间后恢复生机——原来有许多同学自发为它浇水。这件小事触动了她:“如果一个空间也能像植物园一样,为同学们提供片刻的慰藉,或许能为高度竞争的时代带来一些缓冲。”
带着这个想法,王子燏开始调研与建模。她用商业模式画布、价值主张工具梳理思路,结合供应链课程中学到的成本结构模型,尝试从用户需求和运营效率出发,设计产品和服务流程。
接下来的几个月,王子燏走访了太仓本地多家连锁与独立咖啡店,记录它们的菜单、服务流程和社群运营模式;在校园内,她总借着和同学们闲聊的机会,了解他们喝咖啡的习惯和对文化空间的期待。
最终,她将咖啡店项目打磨为一个结合咖啡、绿植与社交的复合空间。她不仅提出“绿植领养”计划,组织主题活动,营造出交流与归属感;还参考了海外“学术酒吧”,思考如何将文化内容嵌入消费场景。
“咖啡本身具备社交属性,又容易复购。如果能与校园文化融合,它就不仅是一杯饮品,还是一种连接。”她说。
2024年6月,王子燏的项目一举赢得“最佳整体项目奖”。
创业,远不止PPT
如果故事止步于校内比赛,这个项目的命运恐怕与许多学生的商业计划书并无不同——拿一个奖项,在简历上多写一行字。
当时,距离王子燏毕业还有不到一年,是否真正投身创业成了她面前的选择题。她想过,自己已经拿到了帝国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也可以像身边很多同学一样,准备留学、就业。但她最终还是不愿让商业计划书止步于纸上构想,决定付诸实践,并向帝国理工学院申请延期一年入学。
“我真的能把它做好吗?一年后会不会后悔没出国?”她坦言,当时内心并不笃定。在与张晓军教授的一对一交流中,她也吐露了这些犹疑。
张晓军没有急于劝说,而是耐心听她讲完所有顾虑,最后说:“你遇到什么困难,学校都会全力支持你。西浦需要的,就是像你这样敢想敢做、愿意把创意落地的学生。”
这句话让她下定决心。“学校信任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这一点特别重要。”她说。
在咖啡店落地初期,学校提供了系统性支持帮助项目快速启动,不仅对接校内场地,审批备案等流程,在装修、动线设计等方面也提供了具体建议。
王子燏知道,现实创业远比课堂复杂。门店运营涉及员工招聘、原料采购、现金流管理、客户反馈处理等多个环节。即便是在校园里,项目也须接受市场检验、自负盈亏——学校提供舞台,能不能站稳,还得靠自己。
今年4月,咖啡店装修完毕,开始软装布置。王子燏将咖啡店“首秀”定在毕业季,策划了针对毕业生的“快闪”活动:毕业生拍照打卡可领取免费咖啡券,门店还推出纪念套餐、“蛇皮袋”礼包和小礼品兑换。身穿学士服的毕业生们在店内排队点单、拍照合影,在毛毡照片墙留下回忆,在磁吸世界地图上标注自己即将前往的高校。
短短几天内,咖啡店卖出超过500杯咖啡,数量相当于该校区应届毕业生的一半。
教育,连接真实世界
王子燏的故事并非个例。她所就读的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正是西交利物浦大学近年来探索“融合式教育”的试验田。
“我们不是培养某一学科的专业精英,而是希望学生具备跨专业、跨行业的理解力与行动力,成为能进入真实场景解决问题的行业人才。”张晓军说。他希望,这所学院的毕业生中有15%能走上创业之路,而这一比例在传统高校通常不超过2%。
他介绍,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的融合式教育有别于传统高校,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学院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生态化”的学习场景。课程设计中,75%的内容聚焦于行业类课程,25%则专属创业类课程,整体创业类学分高达30分,远高于传统辅修体系。这种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将项目学习与真实场景对接,接受市场反馈与现实的挑战。
其次,打破专业壁垒,主动对接行业需求。传统大学通常围绕某一学科安排几十门理论课程,实践环节有限,而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以“行业问题”为核心出发点,重塑学习流程与课程结构,帮助学生在全新的环境中获得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能力。
最后,学院为企业打造了一个嵌入式“研发生态”。企业可以借助西浦的教师资源、学生团队、技术设备与校园空间,提出真实问题,由学生进行调研、分析与开展产品试验。这一机制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行业创新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
这一教育体系在王子燏身上得到了完整体现。她将智能供应链管理专业中学到的仓储与调度原理应用于咖啡店的原料采购和库存管理;利用用户研究与商业建模课程的训练成果,制定产品策略与定价机制;而在课堂内外的路演与答辩实践,则为她争取到多个校内外资源的支持与合作。
在她看来,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商业冒险,更像是一场综合能力训练——将一个微小的想法,从构想到执行,一步步落地,在真实世界中承担后果,也收获成长。
她始终记得,很多人曾问:大学里学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用?而她用这家咖啡店,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中国科学报》 (2025-08-05 第4版 高教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