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研究者发现,豹海豹的歌声结构在可预测性上更类似儿歌而非古典乐,这种歌声节奏或有助于防止个体海豹的“信号”在传播中减弱。相关研究7月31日发表于《科学报告》。
图片来自:Pixabay
?
由于雄性豹海豹在夏季独居且分布分散,它们演化出了长距离的声音呼叫,这些呼叫倾向于使用一个较小的“音素库”来确保在长距离传播时仍可被识别。这些呼叫有类似音乐的结构,并且在可预测性和随机性上各有不同。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Lucinda Chambers和同事分析了豹海豹呼叫的音频记录,这些音频录制于1992-1994年以及1997-1998年间11月至1月的南极东部戴维斯海沿岸地区。从这些录音中识别出5种不同的呼叫(或“音符”):高双颤音、中单颤音、低下降颤音、低双颤音,以及带有低单颤音的呼啸声。这些颤音构成豹海豹歌曲的旋律,并根据其可预测性作了评分,这使作者能将豹海豹歌声的随机性与《金曲集》中39首儿歌作比较。分数越高表明可预测性越低。26只豹海豹的可预测性分数估计值在0.63-1.38.相比之下,儿歌的平均可预测分数在0.82。
研究者提出,豹海豹的歌声比披头士的音乐(评分范围为2.12-3.31)或古典作曲家如莫扎特(评分范围为3.03-4.84)更受限且更可预测。他们认为,豹海豹叫声的序列结构可能含有个体的身份信息,这一特征此前曾在抹香鲸中被观察到。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5-11008-8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