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信宝《全国产业集群大全》常州篇发布: |
常州新能源产业规模破8500亿,工业机器人领跑全国 |
|
近日,合合信息旗下启信宝发布《全国产业集群大全》常州篇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常州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新能源整车产量近80万辆,约占江苏省7/10,这座传统工业名城在新能源领域呈异军突起态势。
《全国产业集群大全》数据显示,常州市域已培育42个产业集群,覆盖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多元行业。其中,新能源产业自2009年战略布局以来实现跨越式增长,跻身全国第一梯队,产业集聚度跃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深圳。这种深度集群化的发展模式,在溧阳动力电池、金坛能源电子、新北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三大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的带动下,形成区域协同,构建起完整的“发电-储能-输送-应用”闭环生态。
新能源产业的地理集聚直接带来了资源整合的优势。启信宝数据显示,在“溧阳-金坛”50公里半径内,有8家注册资本超20亿元的电池巨头,包含了上汽时代(25亿)、贝特瑞新材料(26亿)、当升科技(20亿)等。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企业中有三家都在常州设立核心基地。这种高度集中的布局促进了技术与供应链优化,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可降低研发与制造成本。
产业链的完整性则构成了常州新能源的另一个核心竞争力。现阶段,常州已形成光伏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含电池)两条规模均超千亿的核心细分产业链。启信宝数据显示,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共4351家企业,产业密度居全国首位,其中动力电池细分领域的250家企业,几乎完整覆盖了从电池原材料、电池单体到电池系统的全链条环节,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大关键原材料均实现本地供应,相关企业数量达112家。
此外,根据启信宝数据,常州光伏产业链上集聚企业3408家,产业规模近全国1/10,整体格局均衡稳定,有力牵引常州新能源产业的整体增长。这种多维集群的协同结构,提升了产业链条的韧性与规模化竞争力。
常州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为其在新兴产业的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撑,机器人产业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启信宝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常州市已汇聚机器人产业链企业逾2271家,过去4年新增发明专利超1.2万,显示出强劲的技术创新动能。常州在机械结构等“机器人身体”制造环节构建了核心竞争力,并且在某些细分板块表现突出,比如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协作机器人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从地域层面来看,机器人产业势能高度聚集于武进区。启信宝数据显示,武进区的机器人相关企业数达909家,占全市产业链的40%以上。武进区通过发挥新能源汽车整机制造的既有优势,在全球机器人龙头安川电机,以及国内协作机器人第一梯队的节卡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建立起紧密的产业链协作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机器人与新能源汽车在供应链上的高度协同,特别是电池、芯片、传感器、控制器等关键部件的高匹配度,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武进高新区形成“4小时产业圈”,大幅压缩物流仓储成本。
随着“新能源之都”的名片愈发闪亮,常州背后的产业集群发展密码也通过数据分析得以清晰呈现。依托丰富的企业大数据,启信宝已构建出包含超过300条全景产业链、3000条细分产业链、22000个产业集群的产业数据库数据,覆盖全国重点产业和2800多个区县的特色产业。未来,启信宝将持续推出《全国产业集群大全》城市篇系列报告,持续为银行、政府单位、研究机构等提供坚实可靠的决策支持与分析基础。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