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3 14:40:15
选择字号:
复旦教授分享同位素视角下“舌尖上的古代中国”

 

8月2日,由上海科技馆、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227期上海科普大讲坛在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举行。

讲堂现场,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胡耀武开讲《古人吃什么?——穿梭“食”光,考“古”寻踪》,从科技考古的视角揭示了食物与人类演化的关联。

活动现场。图片由上海科技馆提供


胡耀武介绍,依据“我即我食”原理,人骨(牙)中的稳定同位素记录着人类的生活密码,可探索人类演化史和文明演进史。自然界的食物天然存在着同位素的差异,当它们被人类消化吸收后就会转化为骨骼的组成部分。通过分析人骨(牙)中的稳定同位素,考古学家能够精准追溯古代人类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因此,研究人骨(牙)中的稳定同位素比值,就可以知道古人的饮食来源。

胡耀武结合几个有趣的研究故事阐释了食物与人类演化、社会发展、文明演进之间的密切关系,并结合展览讲述了驴从驮兽转为“驴鞠”的有趣故事。

例如,布氏巨猿牙齿的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它们的食物来源非常单一,而这直接影响了巨猿的存亡;而对北京田园洞人的研究则表明晚期智人食物来源广泛,大量水生类食物的摄入提供了不饱和脂肪酸,对促进人类脑部的发育及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食鱼的故事”为古人食物结构的“广谱革命”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那么“食粟的故事”则重点阐释了粟黍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文明交流与互鉴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人骨中碳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可以发现,从仰韶时代至二里头,人类碳同位素明显增加,说明当时中国北方的人群摄入了大量粟类植物,“粟作农业”是当时中国北方社会的根基;根据纵贯欧亚大陆考古遗址中人骨同位素数据制成的“食物地图”直观反映了粟类作物自黄河流域不断向西辐射至中亚和欧洲的进程。

在互动环节中,胡耀武就观众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黑洞背后竟藏神秘“第三者” 纳米级“清道夫”专治眼睛里的隐形炸弹
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首栋建筑提前完工 寻找外星生命的希望正迅速破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