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届“从原子到地球”高压科学国际研讨会在京举办 |
我国高压地球科学发展显著 |
|
“近十年来,中国高压地球科学研究发展势头喜人,逐渐从落后国际先进水平发展到并跑阶段。如果大家继续努力,再加上国家加大支持力度,未来十年可以开始领跑。”7月28日,在第十届“从原子到地球”高压科学国际研讨会上,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毛河光说。
高压科学研究聚焦高压环境下物质的物理行为和工程应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刘曦表示,小到原子,大到宇宙,里面的所有物质都是高压科学的研究对象。高压科学领域包含了高压地球科学、高压物理、高压化学、高压材料学、高压生物学等诸多分支领域。
刘曦介绍,国际高压地球科学发展已有百年,但中国高压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只有五十多年,“上世纪70年代开始,谢鸿森教授等前辈开始了高压地球科学研究,当时我国没有先进的实验条件和技术。随着国家实力增强,高压地球科学发展出很多尖端实验技术,也培养了可观的人才队伍”。
近年来,高压地球科学在设备研发、实验技术、理论研究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姚玉鹏介绍,中国科学家不仅在高压多晶衍射技术、极限压力实现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而且在有机气体的高压无机合成、下地幔新物质与结构、内核物质超离子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屡见诸于世界顶级学术刊物。
“国家对于高压地球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也在提升。”姚玉鹏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了多项涉及高压地球科学的重大类型研究项目,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技术创新的多个方向,2024年启动了“地球宜居性的深部驱动机制”重大研究计划,8年总经费超过2亿元,为高压地球科学的稳定发展、为我国高压地球科学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作出重要贡献。
此外,“高压地球科学国际合作也已成为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的典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章军锋表示,从共享先进实验设备,到联合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从共同破解地球深部奥秘,到携手推动高压技术进步,深度国际合作不仅让中国科学家及时掌握国际前沿动态、参与重大科学计划,也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科研骨干。
对于高压地球科学的未来,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宏福表示,要进一步加强高压实验及理论计算方面的工作,“绝大部分地球物质都处于高温高压环境,通过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研究它们的各种性质,对深入研究火山、地震、矿产、地球宜居性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高压科学国际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届,此次会议于7月25日至7月29日在京举办,会议围绕“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及其应用”、“地球与行星物质的数值模拟”、“高温高压矿物物理”等7个主题展开交流。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委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交叉科学学会、中国物理学会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承办。
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
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