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19 22:23:05
选择字号:
金箍棒“回到”东海之滨,“大器星成”陨石文化展开幕

 

踏过如同水帘洞搬的“光幕”,800公斤的南丹铁陨石实物、重达13500克的“纯陨铁金箍棒”、由20片精选陨铁切片锻造而成的编磬一一亮相,它们共同构筑起陨石和神话交融的奇异世界。

纯陨铁金箍棒。图片由上海科技馆提供

  ?

7月18日,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大器星成”陨石文化展开幕。本展览以陨石为主题,分为“天机启卷”“神兵破界”“星石有音”三大板块,从现代科学、神话传说、历史记录等多个视角进行解读,突破传统文化与科学思维的边界,重构经典故事,揭秘星石之美,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1月18日。

据上海科技馆天文研究中心陨石研究室主任杜芝茂介绍,此次的陨石文化展从产生想法到落地共耗时7年。和常规的陨石展不同,策展团队进行了跨界叙事重构,结合中国古代神话以及历史文献记载,尝试以科学的视角进行新的解读。

重现神话故事中的科学

迈入“天机启卷”单元,首先是一副独特的壁画,上面重现了女娲补天的过程。

“女娲补天是因为天‘漏’了。从科学的视角来看,是不是因为当时有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天‘漏’了。”杜芝茂解释道。

女娲补天壁画。江庆龄摄

  ?

而关于陨石的记录,不仅仅存在于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里,也记录在各类书籍中。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记载“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梦溪笔谈》中写着“天有大声如雷,乃一火星几如月,见于东南”……这些故事以图文的形式出现在此次展中。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还放置着一块我国最早有文献与实物双重验证的陨石——南丹陨石。明朝正德年间,在广西省南丹县发生了巨大的陨石降落,这块陨石便是其中之一,重达800千克,属于铁陨石。陨石实物配合穹幕投影,再现了明朝陨石坠落的轰鸣与火光。

南丹陨石。江庆龄摄

  ?

金箍棒“回到”东海之滨

第二单元主题为“神兵破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陨铁打造的金箍棒。制作团队根据《西游记》原著,用真实的铁陨石切割,结合苏工云纹雕刻技艺,打造了全球首根“陨铁金箍棒”。观众带上手套触碰金箍棒后,还会再现孙悟空对战十万“天兵天将”时的场景。

金箍棒和“天兵天将”蜂拥而至场景

  ?

展览中,也以漫画形式重现了金箍棒几易其手的经过。太上老君将一块天然神铁打锻造成金箍棒,后被大禹借用,用于测量洪水的水位高低。治水成功后,大禹为防止洪水再次发生,将金箍棒留在了东海,由东海龙王所守护,直到被孙悟空要走。

“我们在策展的时候考虑到,上海地处东海之滨,因此特地选用了金箍棒这个元素。”杜芝茂表示,“另外我们也发现,金箍棒也是一个大众很熟悉的元素,以此为切入点,能够让大众更愿意去了解陨石的知识。”

除了金箍棒,团队也结合文献记录,全新打造了盘古斧、霸王枪、赤霄剑、芭蕉扇和朗基弩斯枪这5把兵器。

但人类对陨铁的应用,则并不局限于兵器。事实上,陨石对科学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2018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学者在研究梦德拉比拉铁陨石与南极洲GRA 95205 陨石的过程中,捕捉到了陨石中的超导信号,表明超导材料不仅存在于地球实验室,也可能在星际环境中自然形成。

“所以这里的‘神兵’其实是一个大的概念。”杜芝茂说道。

此外,多件世界级珍贵的陨石与文物首次亮相,配合上海天文馆陨石实验室提供的陨石切片微观结构,共同展现天宇之美。

奏响星际声音

第三单元“星石有音”这是此次展览最大的亮点。

在临展中特别搭建的舞台上,是全球首套陨石编磬“万籁寂”。“万籁寂”以中国古代礼乐重器编磬为灵感,精选300公斤重的珍贵陨铁原石,切割打磨为20块磬片。其敲击音色清越通灵,音域跨越3个8度,每块磬片的表面显露出铁陨石独有的天然纹理——历时数亿年形成的维斯台登纹。

作为编磬载体,20只来自《山海经》传说故事的上古神兽也是首次亮相,以四余、七政、九天的阵型放置,为整套编磬演奏增添了神秘和空灵。

在演奏时,专业乐师的即兴演奏与机械自动演绎交替呈现,声波与光影在空间中交织成流动的“星际乐章”。

乐师正在用陨石编磬演奏。江庆龄摄

  ?

“可以说,是先有了‘万籁寂’,才有了‘大器星成’陨石文化展。”杜芝茂说道,“2019年,我们在山西地质博物馆参观时,看到了由青铜器制作而成的编磬,萌生了用陨石打造一套编磬的想法。经过7年时间的反复打磨,最终有了这个展览。”

“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宇宙科学相结合,希望能为观众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体验,让他们不仅能‘看见’,更能‘听见’来自46亿年前的宇宙声音。”杜芝茂表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引入微穹顶,他们让“凝固的烟”弹起来 一个恒星系统诞生过程首次被“拍”到
首个大豆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发布 气候变化使欧洲热浪更“致命”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