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5/7/13 9:37:35
选择字号:
第三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物理之夜

直播时间:2025年7月14日(周一)17:00——20:15

直播平台:

科学网APP

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187331002335580

(科学网微博直播间链接)

科学网微博

科学网视频号

2025年7月14日17:00,备受瞩目的“第三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物理之夜”将在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举办,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承办,旨在促进科学交流与文化融合,将吸引来自世界各地该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学者以及广大科学爱好者500余人现场参加。

【直播议程】

17:00-17:10 领导致辞

(大会主席丘成桐院士、高能所所长曹俊)

17:10-17:40 科普报告《AT&T贝尔实验室与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共性探讨》

报告人:朱棣文

17:40-18:10 科普报告《当引力邂逅量子力学》

报告人:大栗博司

18:10-19:15 中间休息

19:15-20:15 圆桌论坛

大会发起人:

丘成桐,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哈佛大学数学系William Casper Graustein讲座教授、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获菲尔兹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克拉福德奖、沃尔夫奖、马塞尔·格罗斯曼奖等奖项。

致辞嘉宾:

曹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大亚湾国际合作组中方发言人、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常务副经理与国际合作组副发言人;获得首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获亚太物理学会“杨振宁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奖项。

【活动内容】

主持人:徐一鸿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知名科普作家、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

主旨报告1. 17:10-17:40

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朱棣文教授将以《AT&T贝尔实验室与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共性探讨》为题,通过直播向观众介绍他的一些科研经历并分享其科研感悟。

朱棣文,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曾任美国能源部部长、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因在利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主旨报告2. 17:40-18:10

加州理工学院大栗博司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当引力邂逅量子力学》, 他将向观众们介绍他对引力本质的看法以及物理学家们在量子引力理论中所取得的成果。

大栗博司,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数学学会会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瓦尔特-伯克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曾任东京大学卡弗里数学物理学联合宇宙研究机构主任;在对量子场论与超弦理论的深层数学构造方面做了开创性研究,并获得了美国艾森巴德奖、德国洪堡奖、日本仁科纪念奖等奖项。

2.圆桌论坛介绍

时间:19:15-20:15

主题:基础物理学的重要性

主持人:Henry Tye/戴自海

圆桌嘉宾:Samuel Chao Chung Ting/丁肇中、Steven Chu/朱棣文,Yifang Wang/王贻芳,Hiroshi Ooguri/大栗博司,Xiang Zhang/张翔,Di Li/李菂

【论坛嘉宾介绍】

Henry Tye/戴自海

康奈尔大学教授,曾任香港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粒子物理理论、弦理论、宇宙学。

Samuel Chao Chung Ting/丁肇中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麻省理工学院讲席教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Steven Chu/朱棣文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曾任美国能源部部长、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Yifang Wang/王贻芳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获周光召基础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庞蒂科夫奖、未来科学大奖等奖项。

Hiroshi Ooguri/大栗博司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数学学会会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瓦尔特-伯克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曾任东京大学卡弗里数学物理学联合宇宙研究机构主任;获美国艾森巴德奖、德国洪堡奖、日本仁科纪念奖等奖项。

Xiang Zhang/张翔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大学校长,曾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部主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纳米科学及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获菲茨罗伊奖、施普林格应用物理奖、马克斯·波恩奖等奖项。

Di Li/李菂

清华大学天文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原首席科学家、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星际介质演化及恒星形成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获马塞尔·格罗斯曼奖、中国科学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奖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气候变化使欧洲热浪更“致命”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