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8 22:34:06
选择字号:
第六期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肿瘤临床科学家沙龙举行

 

7月6日,由上海市抗癌协会主办,健恒医疗协办的“第六期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肿瘤临床科学家沙龙”在上海市科学会堂举行。

与会者合影。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罗蒙在致辞指出,在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青年科研工作者需主动拥抱新技术,如在临床研究中融入人工智能(AI)思维,善用算力算法提升创新力,同时应重视临床成果转化与场景复制推广,突破传统项目制的局限。罗蒙介绍,为解决数据大而不强的问题,上海正在推进公立医院数据平台建设。此外,上海市卫健委也在通过举办AI比赛、设立专项奖项等方式为青年搭建发展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分子细胞卓越中心)研究员李劲松以“半克隆技术的建立与应用”为主题,介绍自己的科研历程。李劲松的科研生涯始于克隆牛研究,在研究生及博士后阶段打下了扎实的科研基础。加入分子细胞卓越中心后,他带领团队,创新性地建立起半克隆技术体系,成功培育出“没有爸爸的老鼠”,并通过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实现基因高效编辑。2017年,李劲松牵头提出基于半克隆技术的基因组标签计划,旨在打造生命科学领域的北斗导航系统,即通过给所有蛋白质在体带上容易识别的标签,来研究蛋白质行为。

“要心存梦想、有追求、不断提升自己”“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人生是长跑,而不是短跑”……活动现场,李劲松也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寄语现场的学者,应保持技术敏感度,以跨学科合作攻克医学难题,在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中践行“梦想与坚持”的科研精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赵维莅以“生命因不懈努力而充满阳光”为主题,分享了她从医学生到临床科学家的成长历程。从上海血液研究所实习时对白血病治愈的震撼,到法国读博时突破法语障碍的坚持,再到听从导师建议从白血病转向淋巴瘤研究的创新转型,再到带领团队攻克NK/T细胞淋巴瘤治疗难题,赵维莅始终践行“临床问题驱动科研创新”的理念。

赵维莅认为,临床科研需具备“动力、活力、能力”,临床科学家的价值在于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患者。她寄语青年学者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与科研的热忱,在跨学科协作中书写“科学研究为患者健康服务”的答卷。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王艳在点评中指出,两位学者分别从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维度,为青年肿瘤科学家树立了“技术精进与人文关怀兼具”的职业标杆。李劲松多年深耕半克隆技术研究,展现出对科研方向的长期专注与坚守。在培养学生时,他“亦师亦友”,通过平等互动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为化解导学矛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参考。赵维莅则结合从医学生成长为临床科学家的亲身经历,深刻诠释了“将科研写在病人健康上”的使命。而在积极推动“上海方案”落地临床的过程中,她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将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深度融合的理念。

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陈震在总结发言时指出,沙龙始终以“促进跨界交流、激发创新灵感”为宗旨,以期助力青年学者在项目实践中实现能力跃升。两位讲师深度剖析了科研成果的探索路径与医学事业的成就逻辑,既聚焦“以科研造福患者”的核心使命,又兼顾团队与个人的成长价值。

沙龙项目主任孙斌强调,青年学者需以李劲松“专注科研”的精神为指引,主动抓取各平台发布的项目机遇,在临床诊疗与科研创新中寻求深度结合。她同时建议学员将专业内容转化为个人能力,强化跨学院互动,推动中西医等跨学科课题合作。

会上,孙斌为李劲松与赵维莅颁发了讲师聘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桃多组学数据库PeachMD发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