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27 20:36:49
选择字号:
大量珍品亮相,“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开幕

 

“中国第一龙”许氏禄丰龙、侏罗纪时期最大最凶猛的食肉恐龙永川龙、最早飞上蓝天的“四翼恐龙”顾氏小盗龙、霸王龙的近亲徐氏亚洲暴龙……

5月26日,由上海科技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共同主办,中国古动物馆、上海代那索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重磅开幕,5月31日起对公众开放。

“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

  ?

本次大展汇聚了全国12家科研院所和科普场馆的118件代表性恐龙标本和重要模型,用中国恐龙珍品标本讲述整个恐龙家族的生存演化故事,以及中国三代恐龙研究者的科学发现和研究故事。

“一展看全国,一眼看亿年”

中国发现的恐龙化石,主要处于从侏罗纪初期至白垩纪末期恐龙大家族真正崛起、分化辐射、走向鼎盛至大灭绝期间。

“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秉持“一展看全国,一眼看亿年”的策展理念,从全国12家科研院所和科普场馆的“镇馆之宝”级珍品恐龙化石标本中精选展品,覆盖不同地质时代、不同恐龙类群,并突出中国恐龙的重大研究成果。

本次大展以地质时代为明线,囊括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恐龙:

大展中,禄丰恐龙代表着侏罗纪初期恐龙大家族的崛起及分化辐射,以及蜥脚类巨龙及兽脚类猛龙的巨型化起点;

川渝恐龙以巨型化的蜥脚类和兽脚类以及剑龙等为特色;

新疆恐龙以演化早期的角龙类、暴龙类等为特色;

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北大量的带羽毛恐龙以及古鸟类化石,完美地阐释了从恐龙到鸟类的演化以及飞行起源的历程;

河南、内蒙古、浙江、江西、山东等地的恐龙,代表着白垩纪陆地生态系统大变革之后鸭嘴龙、甲龙类、暴龙类、窃蛋龙类等家族的繁盛。

大量珍品恐龙标本亮相

“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以汇集大量的珍品恐龙标本为最大特色。国内以恐龙化石为收藏展示特色的标本馆、博物馆纷纷打开库房,一大批科研价值极高、从未走出研究机构的珍贵标本,来到上海与观众见面。

每一件珍品恐龙化石,都蕴藏着一个悠远的生命奇迹,背后也都有一个精彩的发现、研究故事。

恐龙标本。图片均由上海科技馆提供

  ?

随着上海科技馆自然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何鑫介绍,每一个镌刻着不同意义的恐龙标本仿佛“活”了起来。

许氏禄丰龙被誉为“中国第一龙”,是第一种由中国人发现、挖掘、研究、命名、装架并展出的恐龙。

1938年,中国第一代古脊椎动物学家卞美年、杨钟健等人在考察禄丰地层时发现了这个珍贵的标本。1941年,杨钟健发布了研究成果,将其命名为许氏禄丰龙,真正开启了中国的恐龙研究,并在重庆装架展出,轰动一时。

新中国成立后,许氏禄丰龙标本长期深藏在古脊椎所的标本馆内。1994年,该所建成中国古动物馆,这具标本便一直作为“镇馆之宝”在该馆装架展出。这次中国恐龙大展,是它几十年来第一次走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古动物馆,第一次走出北京对公众展出。

永川龙是中国巨型兽脚类恐龙的代表,有上游永川龙、和平永川龙和巨型永川龙3个物种。在本次大展展出的是重庆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游永川龙,以及自贡恐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和平永川龙。

永川龙不仅个体巨大,并且化石保存很完整,是亚洲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巨型肉食性恐龙。据了解,在永川龙发现之前,中国发现的肉食性恐龙很少,且体型都不够大,永川龙的发现,极大改变了中国恐龙的整体形象,发现时引起了轰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所所长徐星介绍,最近二三十年来,中国东北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带羽毛恐龙及残留恐龙特征的古鸟类化石,成为国际恐龙研究的最热点,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提供了大量的化石铁证。

本次大展汇集了凌源中华鸟龙、中国华诞龙、胡氏耀龙、董氏尾羽龙、赫氏近鸟龙、赵氏小盗龙、顾氏小盗龙、寐龙、王氏达斡尔龙等模式标本,为观众系统地阐释羽毛演化、飞行起源,以及从龙到鸟的演化历程。

2010年以来,中国科学家对其中羽毛保存较好的中国华诞龙、赫氏近鸟龙和顾氏小盗龙三件标本进行微观结构研究,开创性地重建了恐龙的羽毛颜色,让恐龙复原终于突破了合理想象,有了坚实的科研依据,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学术刊物《科学》和《自然》上。

沉浸式体验“恐龙时代”

“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不止恐龙标本多,科技感也是满满,充分运用了当前最前沿的裸眼3D、互动投影、动态特效、CAVE交互空间等展陈技术。除了一组讲述核心标本故事的精彩短视频外,大展设置了“恐龙的最后一刻”“飞向蓝天的恐龙”“中国恐龙动物园”三个核心多媒体展项,为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

上海科技馆藏品保护与研究中心收藏研究部主任李必成介绍,展览期间,自然博物馆将陆续推出“内蒙周”“自贡周”“禄丰周”等多项配套活动,持续挖掘展览深度,提升公众参与度,打造“恐龙+文化”的融合体验。

“在培养下一代科学爱好者上,科研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身在科普事业中。”徐星表示,“兴趣和好奇能够推动孩子们对世界和自然产生更大的兴趣,最终转化为热爱和内驱力。恐龙化石展和恐龙科普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让孩子们更加关注自然和科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科学家破解“背包问题”复杂度之谜 科学家首次测量液态碳微观结构
中国科学家发现罕见掩食脉冲星 企鹅粪便是南极气候“隐形调节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