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19 20:06:33
选择字号:
“复旦源”文化育人功能区启用,将面向全社会开放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复旦大学“复旦源”文化育人功能区启用仪式在相辉堂前草坪举行,马相伯、李登辉雕塑在相辉广场(外文楼前)揭幕,校史馆、校友馆、博物馆、科技成果馆、艺术馆正式亮相。

2025年复旦大学“复旦源”文化育人功能区。

  ?

“‘复旦源’是复旦的,也是上海的;是校园文化地标,也是城市文化名片;是学校育人场域,也是市民共享空间。我们要共同守护好、建设好、利用好这片精神家园,把复旦乃至上海、中国的教育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在欢迎辞中表示,启用“复旦源”,既是致敬历史,也是面向未来的宣言,要让精神之源成为引领发展、激励奋斗的思想航标,让历史建筑成为鲜活课堂、文化地标化作育人场景,引领师生在触摸历史中感悟使命、在对话先贤中坚定信仰。

“复旦源”文化发展基金启动

为更好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复旦大学决定设立“复旦源”文化发展基金,首期金额1亿元,得到了校董校友和各地校友会积极又热烈的响应。基金很快实现了首期筹款1亿元的目标,其中,虞锋校董创办的企业云锋基金捐赠5000万元,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会长黎瑞刚,校董、中赟资本董事长陈靖丰分别以个人名义捐赠1000万元。

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基金将以“复旦源”为依托,以校史育人、文化育人、创新教育、艺术美育、榜样育人为目标,着力引进丰富历史文化资源、高水平艺术资源,展示顶尖科创成果,举办历史文物展览、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大型品牌晚会、文化名人讲演、校友返校日专场演出等活动,将榜样校友、复旦之友请进校园,致力于全面为复旦学子打造历史文化教育场所、提升审美素养和艺术品位,擦亮“复旦源”文化育人功能区特色名片。

马相伯、李登辉雕塑揭幕

5月18日上午,马相伯、李登辉两位老校长的组合人像雕塑揭幕。雕塑主体采用铸铜材质,底座以石材花岗岩打造。两像底座高度合计120厘米,面向东南120度而立,望着复旦大学校区的起源之所——“复旦源”。

马相伯、李登辉两位老校长的组合人像雕塑。

  ?

回溯复旦大学校史,1902年,马相伯倾其家产创办震旦学院。1905年,为反抗教会势力干预校政,130名学生愤然脱离震旦,支持马相伯在吴淞复校。同年9月14日,国人自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复旦公学正式开学,从此开启了复旦大学的新篇章。

1913年1月,校董会推举原教务长李登辉出任校长。李登辉就任后,秉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理念,提出“研求学术,造就专科人才为宗旨”的办学方针,创新地提出按类设置课程、开设选修课,试行学分制,提倡文理会通,注重社会实践。

形成大学体制后,学生人数直线上升,校舍日渐不敷应用。公费断绝后,李登辉临危受命,施行改革。由于国内认捐困难重重,他赴自己的出生地南洋筹款,募得15万银元,在江湾购地70余亩,即如今的“复旦源”区域。

买到了土地,又面临高达数十万元的建筑费用,李登辉再为复旦募得建筑办公楼和教学楼的资金。1921年,在一个长方形空地的西、南、北三处周围,矗立起最初的三幢校舍。这一四方型的建筑格局一直保留至今,经过修复和功能提升后,成为“复旦源”建筑群。

从1905年至1947年,李登辉为复旦大学服务长达42年。他曾表示,“我归国后,一生旨在复旦,一生只当复旦的教授,一生只做复旦的校长。”今天揭幕的这尊雕塑,也是李登辉在复旦大学的第一尊雕塑。

打造历史文化新地标

2023年底,复旦大学启动“复旦源”文化育人功能区建设,同年“复旦源”历史建筑建筑群入选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到来之际,“复旦源”通过修缮改造历史建筑、新建辅助楼群,以相辉堂草坪为中心,建成了“一源六馆”的新格局,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成果馆、校友馆和特藏档案馆交相辉映。

复旦大学“复旦源”文化育人功能区。

  ?

5月18日,复旦大学校友馆、博物馆、科技成果馆、艺术馆依次揭牌。

校史馆新馆展陈面积达215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600人参观,通过大量珍贵文物与史料,着力凸显复旦人120年来教育救国、教育报国、教育强国的奋斗历程,全面呈现复旦由私立而公立、由专科而综合、由文理而与医科相融相济,以及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改革创新历程。

博物馆位于相辉堂草坪西侧,由100号相伯堂、200号简公堂、300号景来堂组成。5月26日,“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溯源展”“为了民族的解放与进步——革命文物中的复旦人和事”展览将分别在100号、200号开幕。

艺术馆毗邻百年老校门与燕园,依托哲学学院和艺术研究院等院系的学术力量,致力于打造学术-艺术融通的文化中心。艺术馆打造了多功能报告厅、艺术公共教育空间、艺术文献资料室等场所,将定期举办公益导览、演出、工作坊与跨界学术讲座,构建全民美育实践平台。“日月复光华”展览将于5月24日开幕。

科技成果馆作为复旦大学重要的常设性科普展示平台,采用多媒体互动、实物展示等多元化展示手段,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方式,系统呈现复旦大学近年来取得的高水平、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复旦硬核科技实力,生动诠释复旦人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

复旦大学科技成果馆。 图片均由复 旦大学提供

  ?

校友馆前身为1922年落成的“奕住堂”,是展示复旦大学校友工作与校友成就、促进校友交流与合作、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数字化与智慧化导览,并承载校园文化传播与创新的综合性空间。

特藏档案馆是集特藏档案的展览、保管、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档案馆舍。“百廿遗珍兰台拾忆——复旦大学档案馆特藏陈列展”展览将于5月22日开幕,设于特藏档案馆一楼,集中展示从特藏档案中精心挑选的百余件文献和实物。

目前,“复旦源”已被纳入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教育博物馆“大博物馆计划”建设规划,属于上海教育博物馆馆区之一。面向未来,“复旦源”将秉持公共性、开放性、专业性、合作性原则,聚集资源、提高能级、增强辐射,打造上海教育类博物馆“大码头”。

“复旦源”将面向全社会开放,对外开放后,实行线上实名制分时段预约,参访者可通过“复旦源”小程序提前7日预约后,于预约当日凭有效身份证件核验入馆参观。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天眼火眼合璧,破解星团之谜 人工影响天气专用无人机“双尾蝎A”交付
南岳衡山首次拍到“水凤凰”清晰影像 “三体计算星座”首发奏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