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学应对当前旱情,掌握有效数据资料,助力农业生产安全, 5月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称“西农”)启动了农业旱情与应对调查。

启动会议。
去冬今春以来,陕西省降水量少,是1961年以来全省同期平均降水量最少的一年,加之气温持续较高,土壤墒情不断下降,陕北、关中和陕南均出现严峻旱情,而且短期内缓解可能性很小,已经影响到越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发育,还直接导致大面积地区无法正常春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学科科技优势和智库作用,组织这次专项调研,调研组分数个区域深入田间地头,多维度采集旱情数据,了解掌握旱情实际情况和影响程度,力求提出基于水保学科和专业基础的应对策略,形成具有高度可行性的建议报告,以期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农业生态发展贡献水保力量。
据介绍,本次调查将依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中心、农业农村部西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及安塞、长武、神木国家级野外站等,重点聚焦西北地区严重干旱的6个区,由专家分组带队开展实地调研,评估现有抗旱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科技应对方案,助力农业抗旱减灾与可持续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闫祖书宣布启动调研,强调指出农业旱情调查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作物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开展“农业旱情与应对调查”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希望师生们通过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的科学数据资料,力争形成聚焦旱区可持续农业生态治理的高质量咨询报告等重要成果,为我国农业生态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切实增强我国在世界农业领域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该校水保学院领导班子以及专家和学生代表等20余人参加启动会。院长陈帝伊主持会议,党委书记冯浩动员讲话,副院长王飞介绍调查计划,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新荣以及与会专家上官周平、魏孝荣、朱元骏和王国梁研究员等,结合工作实践深入阐述了西北旱区生态脆弱性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当前旱情调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思路方法。两位学生代表参会表示,要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服务农业生产、促进乡村振兴中贡献青春力量。

启动出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