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辉,张曦月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14 17:37:19
选择字号:
他们研制的机器人能修电网也能弹奏《茉莉花》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动化学院的实验室里,该校自动化学院教授陈鑫正带领团队调试一台特殊的机器人:它的双臂灵巧地敲击扬琴琴弦,一曲《茉莉花》悠扬流淌。

而在实验室的另一侧,一台身披绝缘涂层的机械臂正在模拟高压电场下的螺栓锁卸作业——这是陈鑫团队深耕的另一个领域:带电作业机器人。从音乐艺术的浪漫到电力检修的严谨,这位“跨界”研究者用十年时间奏响人工智能的“技术与情感”交响。

海百合音乐机器人。受访者供图


音乐之臂:让传统乐器“活”起来

2015年,一段国外音乐机器人演奏视频点燃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周莉的灵感。她找到自动化学院陈鑫,询问他“能否用机器人演奏中国传统乐器?”这个充满诗意的设想,开启了团队长达八年的探索。

“扬琴是民族乐器中技巧最丰富的击弦乐器之一,对力度和节奏的控制要求极高。”陈鑫回忆道。首代机器人采用多连杆并联机构,通过轻量化设计实现每秒4次的击弦频率,但音色生硬、表现力不足。团队发现,传统机械结构难以模仿人类演奏时细微的力度变化和肢体韵律。

转折发生在第二代机器人的研发中:团队自主研发多自由度机械臂,结合动作捕捉技术,将人类演奏者的手臂运动轨迹转化为算法指令。如今,“海百合”机器人第二代已具备智能识谱、智能作曲和智能演奏的功能。只需要5-20秒,机器人就能将眼前的乐谱识别转化为MIDI信号,实时进行情感充沛的精准演奏,最快速度达到15击/秒。

2021年消博会上,这台名为“海百合”的音乐机器人惊艳全场。它既能将钢琴谱“翻译”成扬琴谱,又能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AI模型续写旋律。更令人称奇的是,团队使用的风格迁移技术,让机器人奏响的《月光奏鸣曲》带有东方韵律的留白之美。“这不是冰冷的机械重复,而是人机共创的艺术。”陈鑫说。

钢铁之臂:直面十万伏挑战

如果说音乐机器人承载着人类对“科技之美”的憧憬,那么带电作业机器人则体现出“科技之用”的硬核力量。2017年,陈鑫团队接棒国网湖北电科院的研发项目时,变电站检修仍是断电作业的模式:在高压环境下,人工作业只能在断开输电回路的条件下,完成螺栓锁卸、绝缘子清洗等常规作业。

电力系统的高压环境充满挑战。传统人工作业不仅危险系数极高,而且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和长周期培训。机器人替代人力,是趋势所向。然而,实现机器“带电作业”,需突破强电磁干扰、精密定位、力控反馈等技术瓶颈。

“最大的挑战是让机器人在强电磁场中‘活’下来。”团队发现,传统工业机械臂在高压环境下会出现电路板烧毁、拉弧短路等问题。团队通过自主设计机械臂与多层屏蔽系统,使机器人在高电压环境下也能稳定运行。

同时,通过改进的三维视觉建模技术,实现对复杂作业环境的精准识别和路径规划,确保机器人能自主完成如螺栓锁卸、绝缘子清洗、激光剥线等精细化操作。在实际应用中,该机器人可将接触精度控制在1毫米以内,完成如直径仅16毫米的螺栓孔对准这类高难度动作。

为满足不同作业场景需求,团队还研发了两代不同平台的机器人设备——适应1万伏到22万伏高压环境,从轻便化的单臂版本到功能更强大的双臂结构,可应用于变电站锁卸螺栓、绝缘子干冰清洗,以及配网搭火、接地环安装等任务,实现带电状态下作业,大幅减少停电检修的频次与时长。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双向奔赴”

如今,该团队的成果已走出实验室:音乐机器人登上全国第二届大国工匠展的展区,带电作业机器人在湖北、湖南等多地的电力检修作业中投入使用。但陈鑫更看重技术背后的深层价值:“音乐机器人不是取代艺术家,而是拓展人类创作边界;带电机器人也不仅是工具,它承载着守护电力工人生命的使命。”

在音乐机器人项目中,陈鑫推动低成本芯片替代与产品模块化,努力寻求其教育与文化推广价值;在带电机器人项目上,则联合国网电科院、方源东力等企业共建湖北省“智能电力装备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实现从实验室成果到工程应用的加速转化。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他们在724首古诗词里,寻觅江豚足迹 物理学家实现点“铅”成金
鲱鱼“迷路”,美味难求 科学网2025年4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