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首个注射用阿立哌唑微球获批上市,每月仅注射一次! |
解一道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难题 |
|
多起病于青壮年、病程往往迁延反复、常预后不良、致残率高达80%!
这是目前我国精神分裂症(以下简称精分)患者的生存状况窘境。
“治疗依从性不佳直接导致患者病情反复、住院率上升,这已经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李凌江表示,口服制剂需每日服用,精分患者漏服、拒服现象普遍存在,而构建长效给药体系被认为是破解精分患者复发困局的关键突破口。
值得一提的是,5月9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一款国产自主研发的注射用阿立哌唑微球的上市申请,适用于治疗成人精神分裂症。
据悉,这不仅是全球首个阿立哌唑微球制剂、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阿立哌唑长效剂型,更是目前全球精神分裂症治疗领域给药间隔最长(每月一针)的微球产品。
业内专家表示,这无疑将可能开启国内精分患者及家庭的“重生之路”。
严重的高致残、高复发精神障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大约有2400万精神分裂症患者,终生患病率为0.38%~0.84% 。据统计,美国精神分裂症的经济负担由2013年的1557亿美元已经增长至2019年的3432亿美元。
数据显示,中国精分患者超800万。治疗中断率高达75%,出院后1年内复发率高达77%,2年内升至90%。
据李凌江介绍,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常见的、严重损害社会功能的、慢性迁延性反复发作的精神障碍。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阳性症状(幻觉、妄想、言语混乱等)和阴性症状(情感迟钝、社交退缩、意志消沉等),部分患者伴有认知障碍(记忆力、注意力和决策力的缺陷)。
“它的有效治疗主要取决于规范化基础上的个体化较长期的药物治疗与心理社会康复治疗。许多患者之所以治疗疗效不好,病情反复发作,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坚持较长期的有效治疗。其治疗不容易坚持下去有很多原因,比如治疗效果不好,治疗副作用大,患者对疾病没有自知力,还有治疗费用高,家庭支持系统不好,治疗过程太麻烦,比如每天都要服用一大把药物,影响患者的生活等等。”李凌江指出,帮助患者选择有效的、副作用少的、长效的治疗药物,是预防和减少复发,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重返社会的最重要的举措。
有了更优的治疗选择
目前,全球精分治疗正加速向长效制剂方向迭代升级。作为全球主流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的首个微球制剂,只需每月进行一次肌肉注射,即可持续有效。
据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教授司天梅介绍,阿立哌唑作为首个多巴胺D2受体部分激动剂,已在全球应用多年,疗效和安全性获得广泛认可。而微球技术采用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构建微米级载药系统(平均粒径约50μm,仅为头发丝一半粗细)。该技术可精准调控药物载量、释放速率及降解周期,实现“稳定释药储库”,是经临床验证疗效可靠、安全性良好的长效制剂。
为了验证由丽珠医药集团历时 8 年自主研发的阿立哌唑微球临床效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教授王刚牵头国内 15 家医疗中心开展了一项注射用阿立哌唑微球与阿立哌唑微晶长效制剂的对照研究,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400mg/4 周),注射用阿立哌唑微球以更低剂量(350mg/4 周) 实现同等疗效。
同时,在研究中发现,微球创新剂型使患者血药浓度波动更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且程度更轻。另外,临床前动物试验数据显示,阿立哌唑微球注射部位残留少于对照组,可降低因药物蓄积带来的潜在风险,长期治疗更安全。
“更为重要的是,‘一月一针’的给药模式可减少患者对疾病的日常关注,降低病耻感,尽早重建正常生活节奏。”司天梅说,微球技术助力阿立哌唑实现了“稳浓度、低残留、高便捷”的治疗目标,破解了依从性差、疗效波动、容易复发三大痛点,为精分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选择。
多方推动长效针剂普及进程
但现实情况却是,国内长效针剂(LAIs)却“叫好不叫座”。
调查数据显示,作为国际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抗精分长效针剂在欧美地区的平均使用率达25%-30%,而我国临床使用率尚不足1%。
“医患认知不足、经济负担、基层医疗能力有限及传统用药习惯,制约着长效针剂普及。”王刚直言,很多医生和患者不了解LAIs的疗效和安全性,误以为LAIs只适合特别不按时吃药的患者,未将其作为一线治疗药。而传统观念能吃药不打针,也影响了患者对LAIs的认可程度。
有研究指出,患者每次复发直接医疗成本激增4倍。
李凌江表示,长效针剂虽单次费用比口服制剂较高,但通过降低复发率可大幅减少急诊、住院等直接医疗支出。并且,患者病情稳定后,家属的照护负担显著减轻,隐性效益难以量化但意义深远。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近年来逐步加大对精神卫生领域的支持力度,如将抗神经病长效针剂纳入国家医保,并提高报销比例,部分地区将长效针剂纳入免费治疗。
就在今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其他部门发布了《“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决定在全国范围联合开展为期三年的“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
“政策扶持与治疗优化合力推动长效针剂的普及进程,这一系列举措正在为国精神分裂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李凌江表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