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5/5/12 10:01:48
选择字号:
直播预告丨第六届彭桓武理论物理青年科学家论坛

 

直播时间:2025年5月13日(周二)8:30

直播平台:

科学网APP

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164000257376494(科学网微博直播间链接)

科学网微博

科学网视频号

【直播简介】

为了促进我国理论物理学研究的发展、培养理论物理优秀人才、做出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理论物理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在战略决策上应有的指导和咨询作用,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理论物理专款”(简称“专款”)。30多年来专款紧密结合理论物理学科发展需要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促进了我国理论物理事业的发展,在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青年人才、稳定人才队伍、改善研究环境、加强学术交流、弘扬科学家精神以及探索符合理论物理学科特色的研究与资助模式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增进国内理论物理学界青年人才的学术交流,2018年起,理论物理专款设立“彭桓武理论物理青年科学家论坛”,每年举办一次,旨在加强理论物理各领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理论物理与数学、信息、生物、化学、地学、天文等学科以及实验和应用学科的交叉合作,促进国内理论物理学科的健康发展。

第六届“彭桓武理论物理青年科学家论坛”将于2025年5月13日在中山大学举行,热忱欢迎各界公众观看直播。

报告一、借助太阳的帮助寻找暗物质

安海鹏,200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1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2011-2014年任加拿大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后,2014-2017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Walter-Burke Fellowship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获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支持并加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现为长聘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粒子物理和宇宙学。

报告简介:大量的天文学和宇宙学观测表明当前宇宙中大约1/4的能量密度由暗物质构成。但是,人们对暗物质的粒子物理属性依然知之甚少。传统暗物质探测手段主要针对质量在100倍质子质量附近的WIMP暗物质和质量在 eV附近的超轻轴子暗物质。随着对暗物质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倍质子质量到倍太阳质量的广阔区域都可以构建暗物质理论模型。不同的暗物质模型需要截然不同的探测手段。本报告将对暗物质的理论和探测手段进行简短的总结并重点讨论如何借助太阳的帮助对质量在电子质量附近的轻暗物质和超轻暗光子暗物质进行探测。

报告二、基于格点量子色动力学探索质量的强相互作用起源

杨一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异构超级计算机上的格点量子色动力学(LQCD)研究。组织产生了国内第一套能够完整控制系统误差的LQCD组态集合,组建了LatticeParton合作组并担任发言人,参与实现了LQCD软件在多种国产E级超算架构上的移植与全机运行。已发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篇,H-index37。2017年关于核子自旋中胶子贡献的工作入选了美国物理学会年度亮点。

报告简介:格点量子色动力学(LQCD)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最有效地开展系统而精确的非微扰强相互作用研究的理论框架。通过强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粒子的核心性质是其质量及其夸克胶子(部分子)组分,而这些性质的理论预言可以通过实验中获取的部分子分布加以检验。报告人将围绕强子质量的强相互作用起源,概述基于LQCD实现对强子质量与结构的精确预言所需的各种先决条件,以及近年来取得的一些进展。

报告三、机器学习驱动的物质模拟方法发展及其应用

孙建,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固体微结构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2021)和重大项目(2024)获得者。研究方向为:计算凝聚态与高压物理、材料设计、行星深部物质等。发展了若干计算模拟新方法,包括晶体结构预测新方法(MAGUS)、机器学习力场(HotPP)和机器学习分子动力学软件(GPUMD);预言了多个新材料,若干被实验证实;预言了若干系统在高温高压下的超离子态、塑晶态等新奇物态。已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100余篇,包括重要期刊(Nat. Phys./Nat. Commun. /PRL/PRX/PNAS/JACS)论文20余篇。曾获2011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五完成人)、2014年国际高压领域青年科学家奖(Valkenburg奖)。担任高压物理、计算材料学、高压化学等专委会委员、《物理学进展》副主编、MRE和《高压物理学报》编委。

报告简介:在本报告中,我将简要介绍本课题组自主开发和参与开发的几个机器学习驱动的物质模拟方法,包括机器学习与图论辅助的晶体结构搜索方法MAGUS、高精度消息传递机器学习力场HotPP、机器学习分子动力学引擎GPUMD等。我将以我们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例,汇报这些方法在不同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包括行星内部物质的研究、新材料的预言和材料相变路径的动力学模拟等。

报告四、从混合量子系统到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

项泽亮,中山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6月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光信息专业后,保送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获得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资助进行联合培养,并于2013年获得理论物理博士学位。2013年至2017年,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维也纳技术大学原子与亚原子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科学研究兴趣是利用量子光学及多体物理中的各种解析方法研究各种量子系统在量子信息与计算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理论物理基本问题,其研究系统包括超导量子电路系统、自旋系统、机械振子系统,并在量子态调控和网络、混合量子系统的构建和新物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发表在多个国际权威期刊上,如《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Physical Review X》《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

报告简介:混合量子系统通过集成原子、自旋、超导器件、纳米机械等不同物理体系,融合多学科优势,成为探索新奇量子现象与构建量子技术的核心平台。这类系统通过跨体系耦合,往往拥有单一体系不曾拥有的特性,为研究诸如对称性破缺、量子相变(QPT)等基础物理机制提供了新的可能,也为量子计算与量子网络的构建提供了创新的架构。本报告将结合个人的研究经历,对相关研究进行介绍,如光力混合量子系统中的有趣现象:涨落诱导相互作用、光声模式对称性破缺诱发量子相变现象(原子与腔/机械模式混合耦合进一步催生协同量子相变)等,这些现象为量子模拟和量子计算提供了可控系统;以及介绍如何通过可控耦合的含时调控,在波导量子系统中实现量子节点之间的可控量子态传输,并将其拓展到多节点网络,建立多节点间量子态传递、变换、纠缠的理论模型,为量子网络的构建提出了创新性理论方案。混合量子系统以多体系融合,连接基础物理研究与技术落地,为量子计算可扩展架构与网络多样化实现提供关键路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鲱鱼“迷路”,美味难求 科学网2025年4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实验室制造出首枚“黑洞炸弹” 氧化物-氧化物界面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