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9 23:53:14
选择字号:
我国海洋地震与海啸监测预警技术研发取得阶段性进展

 

近日,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下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教授杨胜雄担任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方位综合海洋地震和海啸监测预警系统研制与示范”项目在万山海域顺利完成整体系统布放工作。

据介绍,此次布放标志着我国海洋地震与海啸监测预警技术研发取得阶段性进展。目前,系统设备运行稳定,所有监测设备数据接收正常,正在开启为期6个月海洋地震与海啸监测示范应用。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州海洋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和中国地震局武汉地球观测研究所9家单位共同参与,涵盖了岸基、海面和海底监测设备。

该项目围绕国家“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中海洋地震和海啸监测的重大安全需求,探索地震孕育和发生期间海底和海上各物理量高精度监测技术,开展多要素立体观测数据的实时获取、综合评估和同化处理,实现秒级地震预警;探索GNSS-IR水位监测技术,建立由远及近多手段全方位立体海面观测体系,联合海底三维地震高精度监测系统,实现厘米级海啸监测和有效预警。

记者了解到,经过2年多技术攻坚,该项目已完成全方位综合海洋地震和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全部软硬件自研设备研制、联调、实验室测试和近海布放等工作,接下来进行6个月的示范应用试验。通过示范应用试验最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地震与海啸监测预警变革性关键技术,为实现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测由陆及海提供技术支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制造出首枚“黑洞炸弹” 氧化物-氧化物界面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哈佛认证抗衰清单:红茶+浆果有助逆龄 揭秘超短周期行星系统随时间演化规律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