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中国科学报社 发布时间:2025/4/29 7:50:06
选择字号:
科学家回信|明涛:解码脑机接口技术

 

编者按:2023年5月起,“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发起“科学家回信”活动,邀请广大读者向自己心中向往尊敬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提问、留言。活动启动后,“学习强国”“科学网App”收到了读者的踊跃留言。我们精选了读者姚昭源的提问,请南开大学医学院讲师明涛发出第一百零二期手书回信。

以求索之问激发科学探讨,以互动回应碰撞科学新知,“学习强国”“科学网App”愿成为公众与科学的信使,欢迎你进入“向科学家提问”小程序提问、留言。

  ?

读者姚昭源:科学家您好,我想知道前几年听过一个称为脑机接口的概念,我很好奇具体要怎么实现?

明涛:脑机接口(BCI)技术是一种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通信链接的创新方法,它允许大脑直接发送指令给外部设备,而无需经过传统的神经肌肉通路。实现脑机接口并非简单地在脑袋上开个洞与计算机相连,其具体技术路径差异很大。从大脑中采集信号主要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种类型。

非侵入式:通过外部设备(如头盔或头环)检测头皮表面的微弱脑电信号(EEG)。其优点是完全无创,但信号模糊,质量差,只能识别简单意图,如脑电波打字。

半侵入式:将电极放置在大脑表面(硬脑膜外),这种方法称为ECoG(皮层电图)。它需要手术植入,但无需穿透脑组织。信号质量比非侵入式更好,但弱于侵入式。可用于一些实验性的运动功能恢复。

侵入式:将微电极阵列直接植入大脑皮层,记录单个神经元的电信号。优点是信号极其精准(能分辨单个神经元的放电)。缺点是手术风险高,长期可能引发免疫排斥或信号衰减,而且侵入式电极可能被免疫系统包裹,导致信号衰减。

采集到大脑发出的电信号后,需要对这些信号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其质量和可靠性。然后,从信号中提取特征,包括频率、振幅等,这些特征能够反映大脑活动的特定模式。

之后,利用模式识别或机器学习等技术,将提取的特征与用户的意图进行匹配,从而解码大脑信号。解码成功后,根据信号生成相应的指令或控制信号,用于控制外部设备。

脑机接口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医疗康复、残障辅助、虚拟现实和游戏等。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如何确保植入式电极的安全性和长期稳定性,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以及如何避免技术被滥用等。

因此,在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并解决这些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脑机接口技术能够为人类带来真正的福祉,而不是成为新的风险和挑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地球“极客”勇探火星 新型激光角反射器助力35万公里卫星测距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钴硅酸盐沸石催化剂 我国首次实现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