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27日,“上海论坛2025”年会在上海召开,复旦大学打造的9本“复旦智库报告”也将亮相本届论坛,涉及“世界”“中国”“未来”“国家发展动力”四个系列,覆盖气候、治理、数据、文化、科技、贸易等多元领域。
《全球国家发展动力指数(2024)》报告基于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的自主知识创新体系“国家发展动力”理论,对1990-2023年的国际机构和专业研究机构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量化了44个国家在世界变局中的动力图谱。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力对多国国家发展动力的驱动作用在提升,各国创新力的发展初显“马太效应”,中国生产力、创新力双项领跑,综合指数稳居第二,“全球南方”国家动力上升迅速。
《国际碳关税机制的趋势、影响及应对》报告指出,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生效对我国高碳产业出口及全球分工格局构成多维冲击。《报告》建议我国从短期、中期、长期分阶段施策,推动“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实现从被动应对到引领规则的战略转变。
《全球价值链变迁与中欧班列发展前景》报告指出,当前中欧关系处于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陆路出境的关键通道,其高质量发展对推动亚欧贸易发展至关重要,需要从政府层面、国际层面、运营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扩大其影响范围。
《超级智能少数派》报告从历史想象、现实分析、未来应对三个层面出发,回溯中西方思想史中如何谈论超级智能话题,阐释超级智能借助通用智能、具身智能和交互智能等三条科学路径实现,并提出技术、哲学和伦理应对方案,并反思技术应对方案和一般哲学应对方案。
《数据跨境流动、个人信息保护与数字韧性建设》报告提出,兼顾数据流动与安全是城市及国家数字韧性的核心,是应对未来地缘政治等不确定性的竞争力所在,建议从优化法规、分类管理、企业合规、政企合作等多维度推进数据跨境流动治理与个人信息保护,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从出海到融入:中国数字平台全球化发展进程与成长路径》报告系统分析了中国平台企业在当前国际格局下完成从“出海”到“融入”的转型过程,逐步形成了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制度适应为条件、文化融合为目标的发展模式。
《平台出海与全球回响:当前中国数字企业海外发展的挑战与应对》报告系统分析了中国数字平台企业海外发展的风险图谱、身份叙事、技术竞争与全球治理等关键议题,旨在为数字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综合判断与政策参考。
《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政治参与的形态嬗变》报告则梳理了青年政治参与的形态变化和基层实践案例,并且探索了联合国和世界主要国家青年政治参与的制度安排,提出了青年政治参与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长江渔文化资源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报告以长江流域渔文化资源、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对象,采用空间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长江渔文化的类型、表现形式、空间分布特征、历史演变及其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渔文化保护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