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吴益东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最新研究论文,揭示了玉米螟对Bt蛋白Cry1Ab抗性风险低而对Cry1Fa抗性风险高的分子遗传机理,为Bt玉米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为了解析Bt毒素Cry1Ab和Cry1Fa与亚洲玉米螟体内三种不同受体(Cadherin,ABCC2,ABCC3)的互作模式,研究团队首先采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六个不同组合的基因敲除品系,包括3个单基因KO品系和3个双基因KO品系。然后揭示了两种Bt蛋白截然不同的杀虫机制:Cry1Ab具有ABCC2和Cadherin+ABCC3两条功能冗余的杀虫通路,而Cry1Fa仅依赖其中的ABCC2通路发挥杀虫作用。
田间抗性监测数据显示,表达Cry1Fa的Bt玉米在加拿大种植12年后,欧洲玉米螟就产生了抗性;而表达Cry1Ab的Bt玉米在种植21年后仍对欧洲玉米螟保持优异防效。室内抗性筛选研究表明,玉米螟对Cry1Fa的抗性演化速度明显快于对Cry1Ab的抗性。
研究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奥秘:Cry1Fa因依赖单一杀虫通路,抗性风险较高;而Cry1Ab则具有两条冗余的杀虫通路,需要两种不同的受体同时突变才能产生抗性,从而显著降低了抗性风险。
吴益东指出,“基因聚合”(Pyramid)是目前最常用的抗性治理对策之一,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杀虫机制的Bt杀虫蛋白聚合使用,使得多个受体只有在同时突变的情况下才能导致抗性,从而延缓抗性演化的过程。对于亚洲玉米螟来说,Cry1Ab因其独特的受体功能冗余特性,相当于一种“天然基因聚合体”,提高了害虫产生抗性的难度。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玉米螟Bt抗性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还为制定庇护所、基因聚合等抗性治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兴亮为论文第一作者,吴益东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Bruce Tabashnik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250367412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