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主办的“百年传承共话未来”自然类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内外博物馆界、科技界、教育界的14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自然博物馆在新时代的使命与创新发展路径。
?
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红外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作“博物馆与青少年科学教育”主旨报告。博物馆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枢纽,其沉浸式、跨学科的展教模式能为青少年提供接触前沿科技、探索未知领域的实践平台。他强调,这种浸润式科学启蒙正是培育未来战略科学家和领军型创新人才的关键路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李劲松以“从克隆到半克隆技术的建立——兴趣和热爱是打开科学殿堂大门的两把金钥匙”为题,分享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历程和心得体会。他表示,兴趣和热爱对于科研和科普工作的重要性,鼓励博物馆研究人员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勇毅攀登科学高峰。
上海大学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作“自然历史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主旨报告。他剖析了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肩负的独特角色和重大责任,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自然历史博物馆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实践,呼吁自然历史博物馆积极行动起来,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在专题报告环节,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南通博物苑党支部书记、主任杜嘉乐,浙江自然博物院原党委书记、院长严洪明,天津自然博物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李力,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李陟宇,成都理工大学二级教授欧阳辉,全球最大的野生动物影像制作公司普利姆索尔自然历史内容创意总监马克·布朗罗,分别结合其所在单位的实践经验与创新成果,进行了报告分享。
记者从上海科技馆获悉,今年也是上海自然博物馆成立十周年。在本次研讨会上,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原创教育品牌活动——2025年“未来馆长说”也正式拉开帷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