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余焓、卞振锋团队及合作者首创“双效光催化体系”,攻克了贵金属回收领域长期存在的能耗高、污染重、流程复杂三大技术瓶颈,为千亿级城市矿山开发提供绿色化学新范式。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贵金属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在电子、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升级中起着关键作用,如何稳定供应自然界中稀缺的贵金属资源已成为全球焦点问题。由于存在高能耗、剧毒试剂使用等问题,传统高温冶金与强酸浸取工艺严重制约贵金属固废回收战略价值的释放。
为了解决以上瓶颈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光催化溶解贵金属回收技术的概念,并将十钨酸盐作为均相光催化剂,在室温条件下实现了废弃物中贵金属的“氧化溶解-还原回收”一体化过程。
系列实验证实,该方法在室温条件下对铂系废料回收率达80-100%,纯度超91%;表观量子产率较商用TiO?提升200%,反应速率提高3.4倍;联产高附加值醛类化合物,实现“资源回收+绿色合成”双重价值创造。
相较于现有高温冶金或强酸浸取工艺,此项研究突破性地实现了3个技术跨越: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避免使用腐蚀性化学试剂,环保效益显著;具备普适性回收能力,可处理多类型含贵金属废弃物。据测算,该方法若实现规模化应用,每年可减少百万吨级强酸废液排放,同时创造数十亿元联产化学品价值。
研究团队表示,该项技术突破标志着贵金属回收技术迈入分子级精准调控时代,为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开辟了新路径。团队正在将实验室成果向工程化推进,未来将结合智能一体化装置研发,力争在新能源电池回收、精密电子制造等领域提出颠覆性解决方案。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565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