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12 16:26:41
选择字号:
气候与成土过程协同调控土壤有机质转化机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任务团队选取澳大利亚西南部干热气候区的Jurien Bay(朱里恩湾)与湿冷气候区的Warren(沃伦)两条跨越200万年的海岸沙丘序列为对象,系统解析了气候与成土过程对溶解性有机质与球囊霉素相关蛋白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卡特纳》(Catena)《植物与土壤》(Plant and Soil)。

研究区域示意图。

  ?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后牟之建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深入理解土壤碳固存机制对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其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溶解性有机质和球囊霉素相关蛋白作为土壤碳库的重要组分,在有机碳的积累与稳定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然而,其在生态系统长期发展中的分布规律、变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仍不明确。

研究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采用荧光激发-发射矩阵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技术,发现湿冷气候区(Warren)的溶解性有机质积累水平和腐殖化指数显著高于干热区(Jurien Bay),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这种差异主要源于植被输入、碳供给以及土壤环境的不同。

溶解性有机质随沙丘生态系统发育演变规律。

  ?

进一步发现,在生态系统发育的早期阶段,溶解性有机质浓度较高且富含蛋白类和微生物源组分,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重要的养分来源;而在退化阶段,溶解性有机质逐渐转变为以腐殖酸和富里酸等稳定性成分为主,其功能从促进养分周转转向增强碳库稳定。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在丛枝菌根真菌生物量下降的情况下,球囊霉素相关蛋白(特别是EE-球囊霉素相关蛋白)在古老缺磷土壤中显著积累的现象。这一“逆势积累”现象源于植物通过增加地下碳分配以促进丛枝菌根真菌生物量的周转,同时受到土壤酸度、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及菌根植物多样性等因素的共同调控。研究证实,球囊霉素相关蛋白显著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稳定性,在长期养分限制条件下仍发挥着重要的碳汇功能。

球囊霉素相关蛋白积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由研究团队供图

  ?

“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对土壤碳循环机制的认识,还为海岛、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碳汇管理与生态恢复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刘占锋表示,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气候与成土过程在调控溶解性有机质和球囊霉素相关蛋白积累及其碳汇功能中的差异性机制,为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碳积累与稳定的时空演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atena.2025.109004

https://doi.org/10.1007/s11104-025-07391-w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柔性衣壳影响帕金森病病理蛋白体内传播 科学网2025年3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古代岩石为罗马“小冰期”提供新证据 科学家将手机图像传感器变为反物质相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