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吴孝兵研究团队解译了扬子鳄圈养和野外种群的基因组多样性现状,揭示了多年人工保护工作对扬子鳄这一珍稀物种遗传多样性提升的贡献。这一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的扬子鳄保护提供了精准的“基因地图”,提示扬子鳄保护迈入“优生优育”时代。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进展》。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活化石”。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安徽师范大学教授陈璧辉团队便开启了对其野生种群生态学的研究。通过我国持续40余年的保护行动,扬子鳄的野外数量逐年增加。但长期近亲繁殖导致的遗传多样性流失仍是重大隐患。
吴孝兵研究团队成功组装了扬子鳄的染色体级基因组,并基于群体基因组数据,完成了扬子鳄圈养群体和野外群体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和近交现状的评估,揭示了圈养和野生种群的遗传差异。研究发现,得益于科学的繁育管理,扬子鳄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野生个体;圈养种群较低的近交系数说明圈养繁殖在维持遗传多样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尽管扬子鳄的野外种群数量自2015年以来逐年增长,但基因组追溯发现,野生种群有效规模仍在萎缩,野化放归方案需参考扬子鳄的亲缘关系。研究指出,圈养种群较高的杂合度和较低的近交系数,为未来扬子鳄的种质资源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例如,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将扬子鳄保护纳入国家战略,通过建立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人工繁育和野外放归计划,使其成为全球极少数“逆灭绝”成功的爬行动物。
此次成果标志着扬子鳄保护进入基因组时代,为濒危物种的科学保护提供了新的范例。研究团队强调,未来需进一步平衡圈养繁殖与野外保护,减少近亲繁殖风险,同时利用基因组资源指导野化放归和栖息地恢复。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m798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