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胡冰鑫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9 17:44:50
选择字号:
学者研发出2,3-二烷基吲哚区域选择性合成方法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朱强/罗爽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的2,3-二烷基吲哚区域选择性合成方法。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该研究创新性地采用芳基乙烯取代异腈作为起始原料,在Pd-H催化体系下,实现了2,3-二烷基吲哚的精准构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朱强表示。

构建2,3-二烷基吲哚的主要策略。研究团队供图

  ?

2,3-二烷基吲哚广泛存在于各类天然产物及生物活性药物分子当中。然而,在众多的吲哚合成方法中,相较于芳基取代的吲哚,区域选择性合成2,3-二烷基吲哚则要困难得多。例如,经典的Fisher吲哚合成在使用非对称的酮作为底物时,常面临区域选择性的问题,导致产物难以分离。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程思迪表示,Larock吲哚合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区域选择性的问题,但仅限于炔烃两端的取代基位阻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并会使位阻较大的取代基保持在吲哚的C-2位。Fukuyama-type吲哚合成由自由基启动,可区域选择性构建2,3-二烷基吲哚,但自由基前体的种类往往较为局限。因此开发新型的2,3-二烷基吲哚的区域选择性合成方法仍然十分迫切。

针对这一挑战,朱强/罗爽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催化策略:利用Pd-H催化剂,通过异腈与烯烃的顺序插入形成烷基钯中间体INT-1,并在富电子双膦配体的作用下促使亚烷基钯发生1,2-迁移,最终经过质子解离和去质子化形成相应的2,3-二烷基吲哚。

该方法具有显著优势:区域选择性高,仅生成目标产物,无其他区域异构体;底物适应性强,适用于多种链状和环状烯基取代芳基异腈;产率良好,收率达到20%-98%,克级制备时仍保持75%的高收率;应用潜力广泛,可实现色氨酸类似物、13C标记吲哚及烷基环化吲哚的高效合成。

研究人员通过同位素标记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深入阐明了该反应的机制,首次揭示了烷基钯物种发生1,2迁移的独特过程。该发现不仅丰富了过渡金属催化的反应模式认知,更为吲哚类化合物的后续修饰与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158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发现植物新种:成都卫矛 另一颗行星存在生命的最有力证据
世界最快闪存在中国“破晓” 迄今最完整植物单细胞图谱问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