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赵英佐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9 10:41:21
选择字号:
67岁患者暗藏致盲危机 精准医疗上演''拆弹奇兵"

 

一场看似寻常的左眼红肿,竟暗藏致盲危机。67岁的孙先生用亲身经历演绎了现代眼科医学的"侦探故事"——当显著症状成为"诱饵",无声病变才是真正的视力杀手。这场发生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的诊疗过程,不仅展现了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智慧,更揭示了葡萄膜炎这一"隐形视力杀手"的狡猾本质。

一个月前,孙先生因左眼突发红肿、剧痛伴流泪就诊。门诊初检即发现前房积脓的凶险征象,这让接诊团队高度警觉。面对可能引发失明的感染性眼内炎风险,该院葡萄膜炎科主任吴培培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机制,联合眼底外科主任李君进行"双保险"诊断。

通过高频超声生物显微镜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立体成像,专家们发现关键线索:尽管左眼前房炎症汹涌,但玻璃体腔未现感染迹象,这成功排除了最危险的感染性眼内炎。最终诊断锁定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而真正的"战场"竟隐藏在毫无症状的右眼。

作为致盲性眼病的重要诱因,葡萄膜炎素有"眼科界的变色龙"之称。

吴培培指出:"该疾病可累及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等葡萄膜全层,根据发病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差异极大。"孙先生左眼表现为典型的前葡萄膜炎,而右眼则是隐匿的后葡萄膜炎——炎症主要侵犯视网膜及脉络膜,前段症状轻微,却已造成更严重的视力损害。

这种"声东击西"的病理特征,正是葡萄膜炎易漏诊误诊的重要原因。据医院统计,后葡萄膜炎患者首诊误诊率高达37%,其模糊的视野缺损、飞蚊症等症状常被误认为普通眼底病变。

基于精准分型,治疗团队制定了"分层打击"策略:针对左眼显性炎症,采用局部激素联合散瞳治疗;而对右眼隐匿病灶,则实施玻璃体腔注药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视网膜。这种"靶向给药"方式较传统全身用药,药物浓度提升10倍以上,显著降低了全身副作用。

经过4天密集治疗,孙先生左眼积脓完全吸收,屈光介质恢复透明。此时眼底造影终于揭开了右眼病变的全貌——广泛的脉络膜炎症已累及黄斑区。及时强化的眼内注射治疗,成功遏制了病情进展。

"这场胜利得益于诊疗体系的全面升级。"吴培培强调。医院引进的AI眼底病变筛查系统,能在早期发现5μm级的微小病灶;而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则使深层炎症无所遁形。这些科技利器与临床经验的结合,将葡萄膜炎的确诊率提升至92%。

作为致盲性眼病的"重灾区",我国葡萄膜炎患者数量正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青岛眼科医院已建立葡萄膜炎专病数据库,通过追踪3000余例病例发现,早期干预患者视力保留率可达89%。

吴培培提醒,出现眼红、眼痛等症状时,切勿自行用药掩盖病情,及时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是保护视力的关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另一颗行星存在生命的最有力证据 世界最快闪存在中国“破晓”
迄今最完整植物单细胞图谱问世 “大鱼”潜入1100米深海,点亮一颗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