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3/28 16:47:37
选择字号:
科学家为理解植被原生演替机制提供新视角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研究所山地养分循环与生态功能提升团队针对贡嘎山冰川退缩区植被原生演替序列冬瓜杨替代沙棘的过程展开研究,揭示了植物养分捕获策略(nutrient-acquisitionstrategies ,NAS)对原生演替过程中物种更替的关键驱动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生态学研究》。

植被原生演替机制是生态学的核心科学问题。原生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组成和土壤养分协同变化。植物养分捕获策略是连接土壤养分和植物生长的关键性状,对演替过程具有重要驱动作用,但其中的机理一直未被揭示。

研究发现,尽管土壤有效养分随着演替的进行逐渐升高,但沙棘在三个演替阶段均主要通过“活化”和固氮策略捕获难利用态养分,而冬瓜杨主要通过细根和菌根等“拓展“策略来捕获有效态养分。随着土壤中有效态养分含量的增加,沙棘NAS的效率逐渐降低,而冬瓜杨NAS的效率则逐渐升高,导致沙棘的营养状况和相对丰度随演替逐渐降低,到演替第三阶段,冬瓜杨的叶片养分状况和相对丰度则显著高于沙棘。叶片氮和磷浓度分别解释了沙棘和冬瓜杨相对丰度13%和31%的变化,而植物的mining和固氮策略可分别进一步解释上述模型残差的35%和39%。这些数据定量揭示了植物NAS效率随土壤养分状况的变化是驱动物种替代的关键因素。

该研究不仅为理解植被原生演替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深化了对植物-土壤系统协同演变规律的认识,而且为生态修复工程中物种优化配置和土壤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1365-2745.7001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科学家撰文探讨甲醇制烯烃领域相关发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