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自然共生:2025我的自然百宝箱”年度公众科学活动正式启动,活动聚焦“公众科学创新实践”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双核主题,通过五大子项目构建公众参与的科学实践网络,为全球超大城市中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上海方案。
现场,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郁增荣、上海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陈炜,以及5位项目科学家,上海师范大学汤亮、南京大学李忠秋、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刘群秀、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冯雪松、大城小虫工作室宋晓彬共同启动活动。
?
记者从上海科技馆获悉,“我的自然百宝箱”科普品牌已经连续开展9年,累计吸引超470万人次参与,培育公众科学家百余名,形成“科学家-公众-青少年”三位一体的参与网络,其创新模式已入选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
本年度活动依托“听见万物”小程序平台升级,构建了“科研数据采集”“数字平台迭代”“科普教育创新”“青少年培养”“区域科普协同”协同开展的“五位一体”公众科学体系。
具体包括:延续“公众参与科学”模式,开展“上海昆虫家谱”更新、“上海蝴蝶监测”、“赤腹松鼠调查”、“动物路杀调查”及“崇明东滩鸟类调查”项目;引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联盟图片搜索引擎”,优化“听见万物”小程序的AI物种识别、数据可视化及排名机制,鼓励长三角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推出“城市昆虫挑战赛”及“校园公众科学计划”,打造博物馆-学校-社区联动的自然教育网络,将配套开展30余场工作坊、科普讲座及“城市昆虫”主题展览;通过“自然联络员”制度,联动馆方“青少年科学诠释者”“科学家面对面”“一平米博物馆”等活动,构建阶梯式科学素养培育体系;结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建设,将“城市昆虫”展览等科普资源辐射至周边城市,推动跨区域生物多样性数据记录。
活动现场。图片均由上海科技馆提供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