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胡冰鑫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2/12 18:20:34
选择字号: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单细胞谱系追踪技术
揭秘细胞命运之谜

 

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彭广敦团队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成功开发出名为“DuTracer”的新型单细胞谱系示踪技术。

“‘DuTracer’为单细胞水平的谱系追踪设立了新标准。”论文通讯作者彭广敦表示,该技术通过巧妙结合两种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和Cas12a,显著提升了细胞谱系追踪的精度和深度,为解析胚胎发育、器官再生及疾病机制提供了全新工具。

“DuTracer”设计及其在类器官中的应用示意图。研究团队供图

  ?

在生物学中,细胞谱系示踪类似于绘制“细胞家族树”,可追溯细胞从起源到分化的完整历程。传统方法常因技术限制导致信息记录不全,而基于CRISPR的基因编辑技术虽提高了分辨率,却存在“靶点间大片段删除”的难题——这如同在记录家族历史时丢失了关键代际信息。

“DuTracer”的创新之处在于同时利用Cas9和Cas12a两种核酸酶,并通过控制它们的激活时间,有效避免多靶点同时编辑引发的示踪信息丢失。实验显示,该技术在小鼠胚胎干细胞和类器官模型中大幅降低了有害删除事件,记录的细胞分裂层级更深,能更精准地还原细胞分化路径。

彭广敦团队在HEK293T细胞和小鼠类器官中验证了“DuTracer”的性能。结果显示,该技术不仅能区分心脏细胞的不同起源(如第一心域和第二心域),还首次揭示了“神经中胚层前体细胞(NMPs)”的分化偏好性。例如,转录因子Foxb1被确认为促进NMP向神经谱系分化的关键调控因子,其缺失会导致神经发育受阻,而中胚层特征增强。

“‘DuTracer’不仅适用于胚胎发育研究,未来还可用于解析癌症转移、器官再生等复杂过程。”彭广敦指出,团队计划进一步优化技术,探索其在人类类器官和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4.11510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极地球工程项目因生态风险而取消 天文学家发现了宇宙中已知的最大物体
治疗花生过敏或可“以毒攻毒” 科学网2025年1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