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2/10 8:48:17
选择字号:
被资本围堵的“甜蜜”

 

刘波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沈春蕾

“真甜!真的不会长肉吗?”

在微元合成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元合成),记者品尝了一小杯特制的糖水。这杯糖水很甜,但几乎不含热量。

作为一家成立刚满3年的公司,微元合成在2024年获得了超3亿元的新一轮融资,其中不乏国资背景的资金参与。这也是这家合成生物初创公司拿到的第3笔融资。

2018年至今,合成生物赛道的投资经历了从热转冷,为什么微元合成却一如既往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

被投资人成功“挖掘”

如果没有投身创业,微元合成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波也许还在研究机构里按部就班地从事科研工作。

2019年,博士毕业的刘波可以选择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但他却把目光转向了应用市场。

“我在跟企业合作中发现,尽管我们已经将技术和工艺都转给了企业,但没有技术人员在一旁指导,企业依然有很多搞不明白的地方。”为此,刘波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当年,“万物皆可合成”的概念正迎来第一波浪潮。虽然刘波的创业想法还没有落地,但已经收到了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的主动邀约。他说:“我当时连商业计划书都没有,却经常被各家机构的投资人拉着聊合作。曾有一家机构的6个投资团队找上门,我都不知道该跟谁谈。”

就这样,刘波被投资人成功“挖掘”,辞职创业。他很清楚,虽说万物皆可合成,但如果没有价格优势,那合成出来的东西谁会买单?合成生物有着自身的规律,从研发到建厂,再到产品落地,没有3至5年的时间很难实现,追逐短期利益的资本“热钱”等得了吗?

为了不让自己处于被动境地,刘波在拿投资机构钱的时候比较谨慎。在天使轮融资阶段,刘波只拿了1亿元,而投资机构希望投给他2亿元。“有18家投资机构想进来,但我觉得把实验室搭建起来,只要几千万元就够了。”刘波说。

正是由于这样的小心谨慎,使得合成生物赛道在一级市场上的投资热度减弱时,刘波却还能每年拿到一轮融资,因为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且从未改变过。

甜蜜的事业

走进微元合成,记者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整面墙的代谢图,密密麻麻的化学式让人十分震撼。

“代谢图是揭示生命体基本运行规律图,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灵感,解码生命。”刘波告诉《中国科学报》,“我们就是利用合成生物学打造‘细胞工厂’,让一些原本稀有的物质原料通过全新‘造物’的方式,高效率、低成本地生产出来。”

本文开篇提到的糖水主要成分是阿洛酮糖。刘波介绍,几十年前,阿洛酮糖在小麦叶子中被发现,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无花果干、小麦叶中的稀有糖,口感与蔗糖类似,但热量几乎为零。

研究发现,阿洛酮糖可以促使胰岛素正常分泌,降低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率,对糖尿病患者很友好。同时,阿洛酮糖还可以应用于厨房烹饪、乳制品、饮料、烘焙等领域,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新一代“健康糖”。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SPINS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低热量甜味剂D-阿洛酮糖在北美市场的销售额增长了164.2%。据Global Market Insight机构统计,2023年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规模为1.28亿美元,预计至2032年将达到4.40亿美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4.60%。

刘波表示,过去阿洛酮糖工业化生产的直接原料是果糖,生产路径需要经过两次转化,两步单次转化效率仅为10%左右,且最终生成的阿洛酮糖与果糖混合存在,分离提纯成本高,使得下游应用受到限制。

为此,刘波带领团队设计出一种全新的转化路径。他们以玉米淀粉为原料,改造后的菌株通过“吞食”葡萄糖直接转化为阿洛酮糖,将传统的两步反应缩减至一步。

“在这一过程中,阿洛酮糖的转化效率提高至80%,剩余葡萄糖原料则被微生物菌株直接代谢,从而大幅简化阿洛酮糖的分离提纯过程。”刘波告诉《中国科学报》。

阿洛酮糖是微元合成近期最重要也是最“甜蜜”的项目。2024年,微元合成不仅拿到了新的融资,位于河北省北戴河新区的阿洛酮糖生物制造项目一期也已进入试生产阶段。“量产后,阿洛酮糖的成本将降至每吨1万元以下,比当前价格降低约一半。”刘波说。

最好的10年

1990年出生的刘波在10岁的时候,也会好奇再过10年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他曾以“我的理想”为主题写过多篇作文,写得最多的是想成为科学家。10年后,他实现了这个理想。

干了近10年科学研究工作,当30岁的刘波作出创业决定的时候,他转换赛道从科学家成为一名创业者。2021年12月,微元合成成立。

在创业的路上不只是刘波一人,他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创业初期,刘波并没有邀请身边的人加入,因为他觉得创业的不确定性很大,肯定不如一份有固定收入的工作有保障,但还是不断有同学、同事和老师加入其中。

最让刘波感动的是一位同事曾说过:“我30到40岁这10年时间就交给你了。”这10年是一个人事业发展最关键的10年,刘波深感责任重大。

创业以来,刘波一刻不敢懈怠。他带领微元合成先后完成了甘露醇、阿洛酮糖和多种类胡萝卜素的技术开发,其中进展最快的是甘露醇技术。

作为药物原料的甘露醇常用于缓解颅内压,市场需求较大。据了解,此前甘露醇主要从海藻中提取,但效率低、污染严重。后来一家国外企业开发了化工加氢生产甘露醇技术,不仅成本高,还存在重金属和还原糖残留等行业痛点。

为此,微元合成的团队通过相关工艺打通了葡萄糖到甘露醇发酵合成的技术路线,在2023年就已完成15吨级发酵罐试生产,原料转化率达到98%以上,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今,微元合成已经从几个人的团队壮大至100多人,先后在生物医药、农业、食品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比如,过去生产1吨叶黄素需要250亩万寿菊,且要“看天吃饭”,而现在微元合成的研发人员仅用一个300立方米的罐子,在不到10天时间里就完成了同样的生产。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创业至今,微元合成没有一人向刘波提出离职,因为大家都觉得现在做的就是自己喜欢的事情——用自然的力量,让物质生产回归自然。

《中国科学报》(2025-02-10 第4版 科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1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小行星7年内可能撞地球?专家解析概率
《科学》(20250207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高能水下中微子望远镜有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