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团队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历时13年,通过对石峁遗址及周边地区古代人骨样本展开系统研究,揭示了石峁文化主体人群的遗传来源以及相关迁徙互动历史,首次利用古DNA重建了中国最大规模、具有早期国家特征史前城址的复杂社会组织结构及与亲缘绑定的森严等级制度。11月27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并受到重点推荐。
被誉为“石破天惊”的石峁遗址位于陕西榆林神木市,以宏大的城防设施和多元的祭祀遗存展示出典型的早期国家特征,但其人群来源、社会结构及与周边人群的关系等问题长期存有争议。
石峁遗址全貌。研究团队供图
研究团队对来自石峁遗址、周边遗址及晋南地区共169例古代人骨样本展开了大规模、高分辨率核基因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来自石峁古城皇城台(宫城)、内城和外城的不同等级人群,还是来自周边卫星聚落的人群,其主体人群的遗传成分高度一致,均和以五庄果墚遗址人群为代表的陕北本地仰韶晚期人群相同。虽然后者与同期黄河流域农业人群在遗传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但仍存在一定差别。同时石峁文化人群的部分离群个体还携有一定比例的中国北方草原地区人群和南方沿海人群相关祖源成分,但并未影响到陕北地区主体人群的遗传连续性。这些结果强有力地支持了石峁文化人群本地遗传的连续性,表明石峁文化的深厚本土根基。
石峁遗址上的石雕。研究团队供图
进一步地,研究团队利用古基因组学证据,揭示了石峁文化与相关人群呈现出“主干清晰、多元交融”的动态形成过程——以本地仰韶人群为稳定的遗传主干,同时与中原、草原和南方的农牧业人群保持着不同程度、长期的互动交流,为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早期演进提供了关键实证。
石峁古城中多元的殉葬形式,反映出其社会存在显著的阶层分化和森严的等级制度。研究团队发现,石峁古城不同区域被“杀戮”或殉葬人群存在着明显区分的性别偏好,外城东门“头骨坑”内以男性为主,而高规格贵族或精英阶层殉葬人群均以女性为主;在石峁以及寨山两个高等级墓葬中,绝大多数的不同等级身份人群主体遗传成分未发现有明显差别;皇城台墓地中发现多对存在二级亲缘关系的殉人,表明有一些家族或社群可能被统治阶层选中进行殉葬。此外,团队仅在寨山古城的殉葬个体中发现了一例近亲婚配的后代,暗示着石峁文化较高社会地位的家族中,近亲婚配可能被有意识的规避或较为少见。
据研究团队介绍,石峁古城的殉葬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公共仪式活动(如奠基)形成的集体殉葬,集中分布于外城东门和皇城台广场区域,常留下大量集中的头骨;二是贵族墓葬人殉,常见于内城韩家圪旦、皇城台和寨山城址,殉葬者与墓主人同葬。两类殉葬的性别比例不同:外城东门“头骨坑”未显示殉葬者以女性为主,皇城台和韩家圪旦贵族墓地的殉葬者几乎均为女性,反映了石峁文化中显著的阶层分化。
与此同时,团队通过对石峁皇城台、韩家圪旦及寨山墓主的亲缘关系分析构建了跨越四代的家族谱系,主要建立者均为地位较高的男性墓主,其配偶来自不同生物学家族,而寨山墓葬的空间布局与家庭关系亦支持父系主导的居住体系。
该研究通过多层面证据揭示石峁古城及其卫星遗址这一代表性新石器时代社会的亲缘纽带与社会组织结构的紧密联系,为探究东亚早期国家起源的权力继承模式、统治家族与社会阶序提供了首个直接的遗传学证据。业内专家高度评价其“展示出首个国家文明的人群历史与早期社会的遗传结构,对于认识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早期文明形态具有关键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799-x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