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14 21:01:53
选择字号:
超分子化学回收助力绿色塑料循环利用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知名大师客座教授伯纳德·L·费林加,与该校教授张琦、曲大辉团队,提出了面向动态聚合物的“超分子化学回收”新思路,可将聚合物定量、高效、低碳转化为晶态单体,且所得单体可进一步重新聚合,生成与原始材料性能一致的高品质聚合物,为绿色塑料循环利用提供了新路径。11月5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

在现代社会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发可闭环化学回收的新型高分子材料,为实现塑料循环经济提供了理想的化学解决方案。当前可闭环化学回收高分子设计思路主要聚焦于分子工程策略,但往往伴随着较高的碳排放。如何突破现有化学回收技术的局限性,开发低碳、无溶剂、甚至无催化剂的聚合物到单体的回收技术,仍然是一个开放式挑战。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研究团队筛选了100多种硫辛酸衍生物单体,偶然发现了一种“不易聚合”的单体分子硫辛酰胺。在固态下,该硫辛酰胺由于侧链酰胺氢键,将二硫五元环组装为交叉排列、空间相互隔离的超分子结构,空间上有利于分子内二硫键的形成。这意味着在该体系中,固态下的单体-聚合物平衡方向与超分子组装方式直接相关。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以少量有机酸为溶剂,可将固态下不可聚合的硫辛酰胺高效转化为聚合物。据此,研究人员将甲酸作为超分子调节剂和催化剂,制备得到聚硫辛酰胺,再经真空处理获得干燥的聚硫辛酰胺薄膜。该薄膜在室温下十分稳定,并在偏光显微镜下观测到大量的纳米结晶域,展现出类似于弹性体的力学性质。

在120℃下退火2小时后,纳米结晶域进一步组装与生长,形成高度有序的球晶状半结晶聚合物网络,并存在聚合物的半结晶氢键网络。在120℃条件下退火48小时后,半结晶聚合物网络在热力学驱动力下继续发生共价重构,在无溶剂、无催化剂的条件下从聚合物自发转换为结晶单体。最终,聚合物能够以定量的收率回收得到纯度90%以上的单体晶体。

值得一提的是,该自发回收过程主要由自组装过程的氢键(焓)驱动,无需输入大量的热量或溶剂,本体系的回收过程是自发的放热过程,且无需催化剂使用及其分离步骤。碳足迹评估结果显示,无溶剂的超分子化学回收工艺每回收1千克聚合物仅需排放0.36千克二氧化碳,较传统的溶剂回收工艺节省了99%的碳排放。

超分子化学回收技术原理图。图片由研究团队提供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5-02041-9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九寨沟震后八年生态恢复成效显著 arXiv将不再接受计算机科学综述
科学网2025年10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从寒到暖,热木星为何要越过“雪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