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提倡的‘子午觉’是指什么?”“山楂尤其适合消哪种食积?”“拔罐后需要注意什么?”“中药应该在什么时间服用?”中医药文化传承数千年,积淀了深厚的哲学思想、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到的养生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一种医学理论,更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在与自然共生、与疾病抗争中塑造的独特文化自信象征。
传承中医文化是守护民族瑰宝的重要举措,不仅能让传统诊疗技术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为大众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健康解决方案,还能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融合发展,丰富健康中国建设的路径,更能让中医蕴含的“治未病”“整体观”等理念深入人心,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为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2025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推出“传承中医文化瑰宝”专项答题活动。
扫描下方二维码
立即参与
“传承中医文化瑰宝”专项答题
本次专项答题得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大力支持。
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脉络,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体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医药在学术道统、理论体系和经验技术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战国至秦汉时期,产生了《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籍,中医药理法方药(穴术)的体系逐渐形成、基本学术范式逐步建立。晋唐时期,出现了以荟萃临证方药和腧穴为主要内容的专科著作。宋元时期,医家著作中进一步加强了理论探讨,呈现出专病化、专题化的倾向。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说的出现,中医药学术范式走向成熟和完善。近现代,随着针灸和中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可和使用,以及中医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走上了复兴和全球化的道路。
2025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通过线上设置每日答题、限时挑战答题、PK答题、专项答题等不同模式,让您在碎片化时间利用“小屏”提升科学素养。您还可以通过“测测你的数字科学素养”模块进行自测,了解自己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思想、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同时,大赛还将从前沿科技、人工智能、科学家精神、应急科普、热点话题等不同角度,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展不同主题的专项答题活动。
来源:北京市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