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至7日,第三届海洋智能计算大会在贵阳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大数据与高性能计算分会主办,汇聚了国内外海洋智能计算领域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共探技术前沿,推动海洋科研智能化转型。
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正楼指出,海洋覆盖地球71%表面积,是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载体。随着高性能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海洋科研正从“观测驱动”转向“计算驱动”“智能驱动”。这一变革不仅提升了灾害预警时效性,更为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提供精准支撑,成为经略海洋的关键引擎。
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大数据与高性能计算分会会长、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刘桂梅介绍,技术融合已催生多项突破。人工智能优化风暴潮预警模型,误报率显著降低;海洋卫星构建高质量数据集,为全球监测提供“中国标准”;预报大模型实现高时空分辨率动态预测,推动环境分析向数据智能转型。
大会聚焦海洋大数据、智能预报、国产软硬件创新等议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侯一筠通过风暴潮研究,揭示多源数据融合对提升预测精度的重要性;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研究员邹亚荣展示我国海洋卫星从单星到组网的跨越,实现全球海洋实时感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建芳提出“四维监测”概念,通过时空数据整合推动治理模式转变。
产业应用层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超智协同创新实验室、应用优化专家王哲指出,人工智能正重构海洋开发模式。算法优化降低数据处理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北京并行科技总经理李津宇强调,海洋大模型训练依赖高性能算力集群。其公司推出的“模型即服务(MaaS)”平台,提供弹性算力资源,用户按需调用、按量付费,大幅降低技术门槛。目前,该平台已支持预报、海冰预测等多场景,通过“公有云+专有云”模式兼顾效果与安全。未来将持续完善算力生态,支撑科研与产业升级。
会上,跨学科协同创新成为共识。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林霄沛展示的“南海神针”模型,融合遥感、浮标与数值模拟数据,实现台风路径精准预测;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高校、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与会专家认为,海洋智能计算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数据-算法-算力”闭环生态。
本届大会吸引500余名代表参会,发布30余场技术报告,促成多项产学研合作。据悉,未来,会议还将搭建全球化交流平台,聚焦关键领域,推动标准制定与成果转化,助力我国海洋科技在智能计算时代占据制高点,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