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傅强团队在固体表面水吸附层介导金属活性物种溢流研究取得新进展,发现在室温和潮湿条件下,载体表面会形成超薄吸附水层,诱导担载金属物种在不同载体之间发生跨颗粒迁移,从而在温和条件下实现金属“溢流”现象,并提升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

“金属溢流”示意图。大连化物所供图
水在多相催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作为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介质参与催化过程,还会深刻影响催化剂表/界面的结构与性质。近年来,傅强团队聚焦界面水的催化作用,系统揭示了水分子及其解离产物在催化表界面结构动态演化中的关键作用。
本工作中,团队进一步发现,在近室温和潮湿气氛下,亲水载体表面形成的超薄水分子吸附层不仅驱动了担载金属形成金属羟基中间物种,并促进其表面扩散,还可作为连接不同载体的“分子桥梁”实现金属物种的跨颗粒迁移。该过程在机理上与氢溢流相似,研究团队将其定义为“金属溢流”。
该研究将“溢流”概念从非金属扩展至金属物种,也为探索“室温动态催化”提供了新途径。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4420-z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