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云南边境原始密林,一位地理教师死死抱住一个木箱,在齐腰的洪水中站立了两小时。箱子里装的,是足以改变国家版图的秘密。
他叫周光倬,当时只是南京的一名中学老师。没人能想到,他这次九死一生的调查,会在26年后,成为新中国收回342平方公里国土的关键证据。
临危受命:中学教师调查边疆危局
一位地理老师为何要孤身潜入原始密林?这要从震惊中外的“班洪事件”说起。1934年初,英国侵略者为了抢夺位于云南边境的班洪银矿,派兵500余人烧杀抢掠,国民政府在社会压力下决定派员调查。但云南交通闭塞,盗匪横行且战事不断,这项“苦差事”一时竟没有合适的人选。周光倬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外交部特派云南边地调查专员担负调查使命。
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大学文史地部的周光倬,在“班洪事件”之前,已完成了《日本地理》与《太平洋问题》两部作品,书中不但警告世人日本人对外扩张的野心,还分析了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太平洋地区的竞争态势。
时年37岁的周光倬只是一名南京中学的地理教师,得到推荐正是因为他既懂边疆地理,更怀一颗赤子之心。
数次遇险:6000公里勘界路
“边地瘴疠恐怖,野人有砍头习俗。”同行的李根源是云南腾冲人,出发前他就再三叮嘱周光倬“无论如何,不能以生命往拼……”肩负调查使命的一行人从大理出发,经保山、镇康深入孟定、沧源的原始密林。当地土司送来马匹,被周光倬婉拒:“骑马上不了陡山,看不清界碑。”
白日里,周光倬测定方位,在地图上标注傣寨、佤族部落的聚居点;夜晚借篝火整理资料,听山民讲述英国殖民者越界占地的往事。一次在勐海遭遇山洪,他死死抱住装有调查记录的木箱,在齐腰深的洪水里站了两小时。除此之外,因疾病、匪患,周光倬一行更是数次遇险。
周光倬所写的缅甸植物注解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35年6月,耗时一年、跋涉近6000公里后,周光倬将一份6万余字的《滇缅南段未定界调查报告书》送抵南京。报告附带17张手绘地图,明确指出班洪、班老历来是中国领土,建议政府应与英国据理力争,但这份报告最终无果而终。
终得归宿:地图上的失地回归
1957年,周光倬在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外交部征求他对中缅划界的意见,他提出班洪、班老和片马一带领土主权必须争取的理由依据,中央高度重视,并报请周恩来总理参阅。
此后,周恩来总理主持中缅边界谈判时,外交部采用了周光倬的意见,那份《滇缅南段未定界调查报告书》成为重要依据。
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签订,“班洪事件”中被英国强占的云南沧源县班洪、班老地区189平方公里国土及清末失去的片马、岗房、古浪地区153平方公里国土得以回归祖国怀抱。
拓荒科学:从国界到植物园的坚守
1958年4月,周光倬正式从云南大学调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负责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群落站及丽江高山植物园的气象工作。花甲之年,周光倬仍在昆明、西双版纳、丽江间奔波,参与勐仑植物园的气象观测记录、植物野外调查及栽培试验,撰写了大量研究报告,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科考笔记以及工作日记、外文资料、手绘图等珍贵资料。
周光倬在昆明植物园观测场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周光倬去世后,同事在其遗留手稿中看到一句话:“我的地图,要让每寸土地都找到归宿。”回望周光倬先生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脚步践行了“每一步都要算数”的信念,最终让地图上的每寸土地,都找到了光荣的归宿。他勤奋、严谨,一生都在书写着一位赤子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而这份赤子之心,也穿越时空,成为了激励一代代青年学子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今,中缅边境口岸繁忙,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游人如织。曾在地图上承载争议的土地,早已褪去纷争的印记,在岁月中绽放出安宁繁盛的模样。
科学家说:
周光倬曾在日记中写下“每一步都要算数。”作为对自身勘测使命的郑重告诫。
周光倬早在《滇缅南段未定界调查报告书》中就提出:“从巩固国防考虑,开发建设云南边疆,实现工业化是国势所需,首先要加快交通建设。延长昆明至边地公路,再筹建通腾越及车里、佛海、孟连两大干线铁路,解决交通闭塞问题。”实属云南要打通国际大通道的先声。
(原标题:孤身潜入滇缅边境,他的地图让342平方公里国土失而复得丨周光倬)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