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由包括中国学者在内参与起草的《科学出版改革:斯德哥尔摩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在国际学术期刊《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正式发布。该宣言旨在呼吁对科学出版体系进行根本性改革,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学术不端行为,并推动科研诚信体系重建。《宣言》发布后,瑞典皇家科学院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宣言》指出,科学依赖于学术诚信和公众对科学的信任,但当前科研评价体系对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的过分看重,叠加科学家面临的职业晋升与发展压力,使得“论文工厂”大行其道,特别是借助AI工具批量生成虚假数据、伪造文本与图像的现象非常猖獗。全世界每年产出数十万计的低质量或欺诈性论文,严重损害了科学公信力。因此,亟需重新审视当下的科学出版模式,凝聚全球学界共识,制定统一行动计划。
立足这一现实诉求与改革愿景,《宣言》提出了一份包含四项核心改革建议的行动方案:学术界应推动使用非营利出版模式(例如钻石开放获取)以重新主导科学出版;改革过分看重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的量化考评激励模式;探索有效预防和检测论文造假和学术欺诈的机制,相关学术共同体的把关机制应独立于商业出版商的干预和影响;起草并实施法律、法规和政策,以提高出版质量和学术诚信。
参与《科学出版改革:斯德哥尔摩宣言》起草及讨论的学者合影,前排左一为金兼斌。清华大学图书馆供图
《宣言》由瑞典皇家科学院前主席Dan Larhammar及德国马格德堡大学教授Sabel Bernhard发起起草,其内容凝聚了今年6月14日至15日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召开的改革科学出版专题研讨会中的相关共识,由来自8个国家的25位学者共同起草讨论并签署。国际大学图书馆协会理事会成员、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应邀作为中国区代表,深度参与了《宣言》起草、讨论与签署环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研究员刘细文担任顾问,为《宣言》的制定提供了专业支持。
金兼斌表示,作为科研大国,中国一直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建设,持续优化学术生态,《宣言》所倡导的改革方向与中国相关政策和实践高度契合。
据悉,结合《宣言》的发布,清华大学将于11月9日举行小型专家座谈会,探讨学术出版和科研诚信相关问题及其对策,并与Sabel Bernhard进行线上对话和讨论。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8/rsos.25180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