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类似电子体温计的设备轻触眼部,伴随一声轻响,眼压数据就实时显示在设备屏幕上……
 
 
AI眼压管理系统展示。受访者供图
 
 
近日,在一场创业比赛现场,浙江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杭州小鹰锐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鹰锐视)创始人付际向评委展示了团队开发的一款手持设备。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是全球超过8000万青光眼患者与“沉默的视力小偷”之间漫长的斗争。
 
 
“我们开发的人工智能(AI)眼压管理系统,就是要让测眼压像量血压一样简单,重塑青光眼的管理模式。这款设备的价格将是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且在使用便捷性和抗干扰能力上表现更强。”付际说。
 
从2016年北京大学力学专业博士毕业到如今投身眼科医疗器械领域创业,付际的跨界并非偶然。他始终没有背离自己的初心:用工程思维破解真实世界的医学难题。
 
今年10月,小鹰锐视宣布完成天使轮融资,进一步推动无创眼压诊疗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事实上,这并非公司首次吸引资本关注。早在今年4月,小鹰锐视就曾获得奇伦创投的早期投资。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付际一步步将精准、可及的青光眼管理带入现实。
 
找到有商业价值的“金钉子”
 
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付际聚焦于力学领域,通过传感器测量乳腺癌结节引发的组织器官力学性质变化。他参与了不少医工交叉课题,并发现力学在医学中有大量未被开发的应用场景。
 
毕业后,他加入一家创业公司,一干就是6年,见证了公司从研发到注册上市。2023年,他决定走出舒适区,创立属于自己的事业。
 
 
付际。受访者供图
 
在浙江理工大学和外部投资人的支持下,付际在2024年正式启动自己的产学研项目。创业初期,他面临的最大难题不是技术,而是方向。
 
“我们手上有锤子,但不能见钉子就砸。”付际说,“我们得找到那个既符合技术优势,又有商业价值的‘金钉子’。”
 
经过深入调研,付际将目光锁定在青光眼的研究领域。他告诉《中国科学报》,目前全球有超过8000万的青光眼患者,该病是引起失明的第二大疾病。青光眼由于眼压过高,压迫视神经,而导致视野受损。它本质上是一个流体力学问题,也就是房水循环失衡导致的。
 
更关键的是,青光眼的临床痛点显著:传统眼压计进行测量依赖医生操作熟练度和患者配合度,进口设备价格高昂,基层医疗机构和普通患者难以负担。
 
基于上述临床需求的痛点,小鹰锐视的首款产品AI眼压计的研发聚焦于“对准”这个关键难题。团队通过结合AI视觉识别与非线性力学模型,实现了自动对位与高精度测量,将因角膜厚度差异导致的误差从10%以上降至3%以内。
 
针对中重度患者,团队研发出基于聚焦超声的睫状体成形术,通过AI技术引导聚焦超声对准主导房水分泌的睫状体组织,实现对房水分泌的精准调节,实现对青光眼患者眼压的毫米汞柱级控制。
 
基于上述技术,小鹰锐视通过AI实时分析眼压趋势、异常时自动预警,形成“感知—计算—执行”的闭环管理系统,推动青光眼管理迈向智能化。
 
不仅要“准”,还要“快”和“无感”
 
当产品进入试产阶段,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最早一批AI眼压计发给代理商后,反馈很快来了。“你们这设备在仓库放两三个月就没电了,我们怎么卖?”付际愣住了。在实验室里,他们从没考虑过“仓储续航”这个问题。
 
付际回忆道:“我们原先的电源方案完全不行,整个电路板全部重做。”为此,团队连夜加班,换方案、改设计、重新测试,最终实现了“仓库零耗电”。
 
另一个问题是算法。在实验室里,测量对象是静止的、水平的,但到了现实应用,宠物眼压计面对的是活蹦乱跳的猫和狗,角度千奇百怪。“我们必须让算法具备强抗干扰能力,在任意角度、任意时刻都需要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这个技术难点至今还在优化中。”付际坦言。
 
那段时间,付际频繁出入医院门诊,以“产品经理”的身份近距离观察需求。他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跟诊,与医生、患者交流,一跟就是两周。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孩测眼压,哭得撕心裂肺,妈妈和医生轮流哄,花了十分钟才测完。”付际感叹道,“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们不仅要准,测试过程还要快、要无感,让孩子不再痛苦。”
 
付际还建立了一个青光眼患者交流群,如今已有近400人。他通过公众号“鹰眼研究所”持续输出科普内容,积累了一大批患者与医生粉丝。
 
这些互动,让付际更坚定地推进“高性价比”产品策略。“这个疾病影响了太多人。中国青光眼手术5年有效率约60%,40%的人会复发甚至失明。我们要做的是一款国产原创医疗器械,其在性能超过进口设备的前提下,价格只有进口设备三分之一甚至更低。”他说。
 
“这是一门可持续的生意”
 
小鹰锐视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高校与政府的协同支持。浙江理工大学的成果转化政策,让付际少了许多顾虑。学校积极支持教师开展产学研研究,通过知识产权转让程序成立了成果转化载体公司,资本运作更方便。杭州市政府则提供了启动资金与概念验证资金,为想法落地创造了条件。
 
同时,作为研究生导师,付际在招生时就明确方向:“我会问学生想做工程研究还是基础研究。愿意解决公司产业化中的工程问题的,就把产品的算法、机械设计、材料中的关键课题作为他们的方向;愿意从事基础研究的,我也会带着他们从事前沿科研工作。”
 
2024年春夏之交,付际带着一份详尽的商业计划书,开始见投资人。他把市场算得清清楚楚:中国青光眼患者规模、发病率、诊疗渗透率、竞品价格、渠道成本、利润空间……他甚至做了一个财务模型,推演公司未来5年的成长路径。
 
“我得证明,这是一门可持续的生意。”付际说。最终,从2024年夏天开始到2025年10月结束,小鹰锐视连续完成了种子轮和天使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近千万元。投资人中,有不少是曾经合作过的老熟人。“他们信我,不是因为我是教授,而是因为我算得清、说得明、做得实。”
 
当被问到是否在创业过程中经历过“至暗时刻”时,付际坦言:“目前还没有,但我知道,最难的时候还没到。”他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团队分歧、资金链断裂、产品失败等困难,却也坚定表示:“只要我们做的是一件对患者有意义的事,就值得坚持。”
 
如今,小鹰锐视的核心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眼压计在宠物市场开始销售,聚焦超声的睫状体成形仪也即将推向市场。接下来他们将与医院合作,推动产品的临床注册工作,让产品能更快地与患者接触。公司也从最初的“教授带学生”模式,逐步成长为一支跨学科、懂临床、通市场的团队。
 
“我们不是要取代医生,而是让好医生变得更好,让基层医生也有能力、有机会做更精准的手术。”付际表示,“我希望,未来能做出每一个青光眼患者都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眼压计。”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