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一届“水稻科技大会”在浙江杭州召开,大会主题是“水稻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大会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和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联合举办,旨在聚焦水稻科技前沿问题,着眼产业发展需求,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创办顶级学术期刊,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大会现场。中国水稻研究所供图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黄三文在会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水稻科技原始创新,推进高水平自立自强;要进一步加强央地协同创新,开展有组织科研;要进一步加强科企融合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和消费国,水稻生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安全,水稻科技创新意义重大。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中国的水稻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中国水稻研究所作为水稻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重要责任,把推进水稻科技创新作为历史使命,在重要功能基因挖掘、基因编辑技术、重大突破性品种培育和智能高效稻作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推动国内水稻科研力量协同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促进中国水稻科技水平整体跃升,引领世界水稻科技发展方向,第一届水稻科技大会应运而生。
 
大会汇聚了全国水稻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多名院士,120余所涉农院校、科研单位的知名专家450余名,多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科技期刊、涉农企业派出代表参会,参会人员近700人,是近年来国内水稻科研界层级最高、学科最全、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
 
大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担任主席,设1个主会场和6个分论坛。10名院士作主旨报告和分论坛报告,65名专家围绕水稻遗传育种、基因编辑技术、优异性状形成、逆境生理、病虫害抗性与现代稻作等前沿领域,重大突破性品种培育、生物育种技术、高效智能稻作技术、稻米精深加工、稻米质量安全与绿色发展等全产业链发展需求,以及如何打造一流科技学术期刊等问题进行报告交流,为水稻科技发展进一步明晰了方向,探索了路径,创新了机制,激发了活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