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药科大学、海博特三方共建的广东省首家功能性食品临床评价中心正式揭牌。记者获悉,该中心的成立,填补了目前社会长期缺失对于功能性食品的临床评价体系的空白。
该中心依托省二医强大的临床资源和科研实力,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Ⅰ期标准建设,可同时开展多项独立试验,容纳大量受试者入住。首批12个课题已经同步启动,涵盖了益生菌缓解成人急性腹泻、红曲米辅助降血脂等多个热门领域。
“过去,功能性食品的临床验证往往依赖于第三方检测公司,结果权威性不足。”省二医党委副书记、院长瞿红鹰表示,“如今,企业可以将产品送进医院,由专业医生按药品标准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更权威,消费者更信服。”
据介绍,该中心位于省二医琶洲院区,科学划分为受试者接待区、体检筛查区、干预随访区等多个功能区域。场地完全参照药物GCPⅠ期标准建设,确保了试验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省二医实验动物中心、生物样本库、中心实验室等优质资源同步对中心开放,提供了一站式技术服务。
在设备配置上,该中心配备了价值超过3千万元的小动物PAT-MR、气相质谱仪、液相质谱连用仪等精密检测设备,为高水平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中心接入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医食品临床研究备案平台、国家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GCP)等“国字号”资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为了确保中心的高效运行,该功能性食品临床评价中心下设了临床研究部、数据管理部、质量保证部、标准研究部、培训交流部、成果转化部六大板块,致力于构建“活性成分发现-安全性评价-临床验证-标准制定-产业转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各板块分工明确、无缝衔接,共同打造了一个功能强大的“临床验证航母”。
其中,临床研究部作为国家GCP“老牌团队”,可承担药品、器械、特医食品等Ⅰ~Ⅳ期所有类型试验;数据管理部采用先进的远程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无纸化”入组、随访和标本追踪;质量保证部则通过内部质控和外部稽查的双重保障,确保了试验的可追溯性和数据的不可篡改性。
该功能性食品临床评价中心实行“固定编制+流动岗位”的双轨制用人模式,汇聚了来自营养学、食品科学、临床医学等多个领域的顶尖人才。根据规划,该中心将围绕功能机制与健康效应、安全性评价与风险、临床研究与转化应用、标准体系与评价方法四大方向展开重点攻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