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如皮肤般感知冷暖、水凝胶光纤精准将药物送达癌细胞、智能纤维无需插电便可自主发光、月壤纤维模拟月面环境原位制造……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美芳,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带领师生们走进了一个由纤维编织的奇妙未来世界。
“这些曾仅存在于科幻中的场景,正随着材料学与其他学科的‘跨界’融合,一步步走进现实。”朱美芳将材料的微观世界与强国建设的宏大图景紧密结合,通过对比国内外材料领域现状,系统梳理材料学科的发展历程,生动讲述了我国纤维材料事业白手起家、由弱到强的奋进历程。
?
同学们不仅触摸到材料中的“新质生产力”,也体会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魅力。
“这门课太令人惊喜了!选课时我以为只是一门常规的思政课,没想到和专业学习结合得如此紧密。”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大一新生袁明强感慨道,“我每天接触的复合材料、纳米纤维,或许就是制造强国的关键一环。这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前所未有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在课堂上,朱美芳也鼓励同学们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过硬本领,走向材料科技与产业的创新前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青春动能。
这堂“硬核”而又生动的大课,正是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上海高校思政课“金课”、上海市课程思政建设重点课程——东华大学《锦绣中国》课程。
新学期,东华大学在既有“大国”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推出了全新升级的《锦绣中国》“强国版”。课程聚焦新质生产力,设置“纺织科学技术中的‘黑科技’”“生物材料与健康中国”“人工智能软硬件技术发展与思考”等9讲内容,汇聚包括两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内的“高配”师资阵容,通过名师大家的专业视角解锁强国密码。
据悉,东华大学《锦绣中国》课程自2017年开设以来,累计开展10期86讲,来自校内外60多名主讲人先后登台授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