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22 15:23:50
选择字号:
2025年空天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国际学术会议召开

 

10月18日,2025年空天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国际学术会议(AIPIP 2025)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的2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空天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交流。

卫海桥致辞。主办方供图,下同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卫海桥在致辞时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学科优势,阐述了会议的价值和合作愿景。大会主席、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李玉峰则全面介绍了大会的设立背景、核心议题、学术目标和预期成果。开幕式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宇鹏主持。

大会报告环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张伟重点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复杂无线电环境建模与低空经济场景中的实际应用,为低空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东南大学教授张在琛系统剖析了光学通信在高速移动环境下的技术挑战与突破,展望了6G及其后续通信技术的演进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吴琦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天线设计理念,能够在保障通信性能的同时实现精确的电磁干扰防护。

李玉峰致辞。

  ?

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勇围绕复杂运动目标的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展开探讨,展示了动态环境下成像精度提升的算法与实践进展;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贾敏聚焦于空间地面一体化网络,强调了智能网络体系结构在未来空天地融合通信中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祁峰介绍了该所近年来在太赫兹波段器件及系统方面的重要突破,为高频段精密探测及高速通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特邀报告环节,东北大学教授宋晓诗阐述了融合多模态视觉信息以提升车辆环境感知能力的方法论和实验成果;吉林大学教授王雪聚焦于卫星通信遥感一体化领域;电磁信息控制与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张涛结合工程案例分析了电磁环境仿真与数字化管理手段;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屈乐乐展示了基于雷达的行为识别及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拓展了智能感知技术在医疗健康和安防领域的应用前景。

会议还设置了四个分论坛,吸引来自韩国嘉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以及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等高校企业23名青年学者参与交流。此外,会议设有优秀青年学者报告、优秀海报和优秀论文评选环节,表彰和鼓励创新研究成果,极大凸显了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的研究特色。

会议现场。

  ?

据了解,本次会议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主办,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磁信息控制与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电磁环境效应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空天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AEIC学术交流中心协办,辽宁省通信学会、辽宁省航空宇航学会以及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支持,并由AiScholar艾思科蓝提供的全流程技术服务支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新型光电神经网络架构让光电计算精度更高 神秘宇宙“斑点”究竟是什么?
“向上生长”的芯片,突破摩尔定律限制 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达创纪录水平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