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曾改变人类起源认知的化石,正重返其发现地。荷兰政府将把目前存于自然生物多样性中心(莱顿自然历史博物馆)的2.8万多件标本归还给该国的前殖民地印度尼西亚。
这些标本由荷兰科学家Eugène Dubois于19世纪末在印尼发掘并运往荷兰,其中包括1891年和1892年在爪哇岛出土的“直立人”化石。作为人类的远古祖先遗存,这批化石为达尔文“人类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理论提供了早期证据。
爪哇人的头盖骨,由古生物学家Eugène Dubois于1891年发现。图片来源:荷兰自然生物多样性中心
?
长期以来,印尼一直要求归还这批被称为“爪哇人”的标本。9月26日,荷兰政府表示,将支持无条件归还整批藏品。在莱顿的一场会议上,印尼文化部长Fadli Zon称“爪哇人”的回归是一个重大时刻。
印尼科学家对此表示认同。万隆理工学院的Mika Rizki Puspaningrum曾以博士生身份在莱顿研究过这些藏品。“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高兴。”她认为,这次归还将为印尼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带来“变革性影响”。
其他希望解决“科学殖民遗留问题”的研究者也对这一举措表示欢迎,这是迄今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标本归还案例。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Emma Dunne认为:“将从他国获取的物品和标本归还,本就是正确的做法。”
但也有人担忧,如果荷兰的决定引发类似行动,全球顶尖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藏品可能会大幅缩水。荷兰鹿特丹自然历史博物馆前馆长、乌得勒支大学荣誉教授Jelle Reumer表示:“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先例。”
Dubois身兼医生、解剖学家与古生物学家三重身份,曾致力于寻找“类人猿与人类之间的缺失环节”。他决定前往印尼碰碰运气,并以荷兰皇家东印度军队医疗官员的身份赴任。最终,他在爪哇岛一个名为特里尼尔的河畔遗址有了发现——一块头盖骨、一颗臼齿和一根股骨。这些属于古人类的化石最初被他命名为“直立猿人”。1895年,Dubois将包括数万件动物化石在内的全部藏品运往荷兰。
荷兰莱顿大学的Fenneke Sysling指出,早在20世纪30年代,荷属东印度殖民地政府就首次提出归还“爪哇人”化石的请求。1945年宣布独立的印尼,又分别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提出归还请求,但均未成功。2021年,Sysling与英国开放大学的Caroline Drie?nhuizen合作撰写了一篇关于该案例的论文,重新引发了争议。2022年,印尼政府正式提交了归还这批藏品的请求。荷兰政府下属咨询机构殖民藏品委员会随后用3年时间对此进行了研究。
该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Dubois的藏品很可能是“违背当地民众意愿被取走的”,这“对当地民众构成了不公”。报告还称,藏品的流失“持续对印尼古生物学发展及科研人才培养产生负面影响”,且荷兰政府从未正式获得这些物品的所有权。
Reumer认同印尼应收回“直立人”化石,但不认为有必要将整批藏品全部归还。原因是,殖民国家常从当地人手中直接掠夺的“文化物品”,与科学家从自然界采集的“自然历史标本”存在本质区别。但殖民藏品委员会指出,Dubois的研究依赖当地民众——他们帮他找到了潜在的发掘地点,甚至被迫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挖掘化石。
如今,Reumer开始担忧其他西方藏品的命运,“伦敦、巴黎、柏林的博物馆都藏有来自其他国家的藏品,该在哪里划定界限?”
不过,巴西皮奥伊联邦大学的Juan Carlos Cisneros认为,全球范围内类似的归还决定“正在推进”。“我们在巴西就看到了这种趋势。”他说,“2022年德国政府决定向巴西归还一具特殊的恐龙化石后,已有数千件重要化石及其他文化物品回归我国。”
殖民藏品委员会还建议,除化石外,荷兰还应归还该藏品的“元数据”,包括Dubois的研究档案和数百封信件。自然生物多样性中心客座研究员Paul Albers对此表示赞同,只要这些信件能以数字化形式供人查阅,“它们存放在哪里我都不在乎”。
包括“直立人”化石在内的最珍贵标本,计划在印尼雅加达的国家博物馆展出,但其余藏品仍在寻找存放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Christopher Reinhart担忧,印尼目前尚不具备妥善保管这批庞大藏品的能力,“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Puspaningrum也对藏品的运输和储存感到担忧,“在移交过程中,精心准备储存设施和配备专业馆长至关重要”。
自然生物多样性中心主任Marcel Beukeboom指出,“直立人”标本及该物种的复原模型目前在馆内拥有专属展区,此次归还给该馆带来了冲击。但他仍表示:“看到历史不公如今得以纠正,是件好事。”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