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广州市红棉肿瘤和罕见病公益基金会携手淋巴瘤之家发起的“宜起新生:艺术与科学的对话——淋巴瘤患者影像展”在北京启幕。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患者影像作品展、患者故事分享、专家沙龙等多元形式,架起医学前沿与患者群体之间的希望之桥。
往届“宜起新生”淋巴瘤患者摄影大赛作品展(主办方供图)
?
“淋巴瘤治疗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特别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我们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医患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我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最终让淋巴瘤患者能够活得更长,甚至达到临床治愈。”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表示。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朱军表示:“艺术是心灵的良药,今天所展示的这些患者朋友创作的影像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超越病痛的乐观与坚韧。我们将继续用最专业的医术和最温暖的陪伴,为病友们保驾护航。”
诺诚健华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崔霁松说:“淋巴瘤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创伤,还有心理上的巨大压力。科学的脚步带来曙光,在‘科学驱动创新患者所需为本’的指引下,我们研发出了奥布替尼等一系列抗癌利器,点亮生命之光。科学是希望的基石,艺术是心灵的慰藉!我们也希望通过科学和艺术的双重力量,给予患者更多关爱!”
随后,三位淋巴瘤患者深情地分享了自己从被确诊到规范化治疗,如今已经回归了正常生活的经历。
在接下来的“精准调色盘——淋巴瘤多学科助力患者新生沙龙”和“泼墨调色师——社会多方助力患者新生沙龙”环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董格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教授黄文荣、诺诚健华临床开发和医学研究副总裁赵仁滨、淋巴瘤之家创始人洪飞等专家学者分别从多个维度谈到了淋巴瘤治疗所涉及的要点。
与会专家表示,此次活动不仅为淋巴瘤患者搭建了情感共鸣的平台,更向社会传递了关键信息: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突破性进展,淋巴瘤治疗正从“延长生存”迈向“高质量长期管理”。而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为患者注入更多精神力量。
此外,此次活动还启动了“宜起新生”患者关爱项目暨第二届淋巴瘤患者短视频大赛,以鼓励更多患者通过短视频形式展现焕然新生的生活动态和精神面貌,激励更多患者走出阴霾,积极拥抱生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