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11 11:42:11
选择字号:
一方氢仅3.7度电!中国团队打造制氢“节电神器”

 

“重构的过程中,其他原材料中也可能含氟,怎么就能说明是我们的氟在起作用?”

面对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研究员赵旭的提问,博士生赵静璇一时语塞。她原本以为实验有了一些进展,这一问,又打回了原点。

“这个问题后来困扰了我很久,但做科研必须追根究底,无法回避,否则认知永远是混乱的。”赵静璇回忆道。她所在的团队,正致力于攻克高性能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的瓶颈。

历经两年探索,他们最终提出了一种简便的“氟介导稳定重构策略”,制备出的新型催化剂,让水电解制氢产量比以往贵金属催化剂暴增5倍,并在1200小时制氢中耗电大幅缩减至0.09毫伏每小时。该成果近期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重构导致性能衰减

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载体,其高效制备技术备受关注。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结合了碱性电解槽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的优势,被认为是实现低成本低能耗制氢的关键路线之一。

然而,在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中经常面临一个难题:处在高电位强碱性环境下的阳极端催化剂材料不管一开始设计的有多好,都会在制氢过程中发生重构,导致其性能发生不可控的变化。“最常见的就是活性和稳定性的衰减,衰减反应到成本上就是电水制氢耗电量加大,严重制约了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的规模化应用。”赵旭解释说。

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研究员赵旭(前)与团队在实验室。李媛 摄

  ?

团队聚焦上述问题,长期开展研究,此次进展是应对阴离子交换膜水电解制氢催化材料上。团队通过在钴基催化材料中预先埋入氟离子来拉住钴元素,让其在水制氢阳极端重构过程中维持较为稳定的结构,能够在长周期的电槽制氢运行过程中保持非常好的状态。

经测算,钴基催化材料加入氟后,制氢所需电压的增幅仅相当于无氟钴基催化材料制氢电压增幅的16%左右,相当于贵金属催化材料制氢电压增幅的4%左右。这就意味着,同样运行很长一个周期,新型催化材料将带来极为可观的电能节省。

“外来氟”干扰

该项目开始源自于赵旭在给学生授课的过程中,汲取到的灵感。在无机化学章节里,有一个看似普通的原理,就是原子轨道的最大重叠。赵旭进一步解释说,“当两个原子相互靠近的时候,如果电子轨道重叠比较大,成键会很强。”

基于这一原理,赵旭立刻联想到了氟。由于氟具有极强的电负性,堪称原子世界的“引力之王”。当它与钴等金属原子结合时,能形成异常牢固的化学键。

“这就像一个强有力的抓手,能在材料重构的剧烈动荡中,牢牢‘锁住’钴元素,维持主体结构的稳定。”赵旭说。这或许正是破解催化剂稳定性难题的关键。

顺着这个思路,团队起初只需要想办法把氟引入到催化材料里边,就能通过试验去验证结果。

让团队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经却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和尝试。“自然界里,尤其是化学实验室里,很多试剂、膜材都含氟,如何证明是我们引入的氟在起作用,而不是环境中的外来氟?”赵旭坦言,团队一开始走了很多弯路,花了大量时间排除干扰,有时整个实验做完,才发现某个试剂含有杂质氟。

这正是当初那个让赵静璇沉默的问题。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她几乎“住”在了实验室,反复尝试、验证、失败、再尝试。“那段时间非常焦虑,尽管相信理论,但五十多次的失败,难免让人自我怀疑。”

最终,通过海量的文献查阅与实验对比,赵静璇找到了解决方案:她不仅寻得了完全不含氟的试剂,更通过精巧的对比实验,捕捉到“自家”氟离子在反应中动态进出、最终促使材料形成一种独特稳定结构的直接证据。

团队研究发现,氟介导重构形成的,是一种长程无序但局部规整的非晶态催化剂结构,带来了两大好处:第一,它像强有力的双手,拉紧了钴和氧原子之间的“纽带”,激活了平时不活泼的氧原子参与反应;第二,这种结构又在材料中制造了一种“拉伸感”,像一个“氧气泵”,能快速为反应后的结构补充新的氧原子。这样一来,反应中氧原子的“消耗”与“补充”就达到了平衡,催化剂就能持续稳定地工作。

绿色氢能产业化前景

基于严谨的数据,团队开发的这种新策略,成功在电解水制氢阳极工作条件下“雕刻”出理想的规整无序结构催化剂。

通过试验表明,在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制氢过程中,采用该催化剂的电解槽制氢电流相较于以往的贵金属催化剂提升5倍,耗电量仅为3.7度电/标方氢气,并在80℃和工业电流密度下连续运行1200小时后性能几乎无衰减。该研究为在真实工况下精准调控催化剂重构行为提供了新思路,对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团队博士生赵静璇(左)与博士生王坤杰(右)在做实验。李媛 摄

  ?

回顾这段历程,作为论文第一作者的赵静璇深感,善于向导师求助、与团队紧密协作是成功的关键。“科研没有一帆风顺,但只要坚持想去克服,总会有进步。能对自己付出的努力有个交代,就足够了。”

目前,团队正与相关企业对接,期待这项“节电神器”能尽快走向产业化,为绿色氢能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1359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科学家突破片上纳米尺度光操控难题 科学网2025年9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利用科技打赢盐碱地“逆袭战” 气候变化使亚马孙雨林树木长得更加高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