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9 13:44:30
选择字号:
根瘤共生多重机制协同增强豆科植物抗逆性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教授杨培志团队的研究表明,在干旱、盐碱和低温等胁迫条件下,根瘤固氮除持续提供氮素外,还通过调节离子稳态、增强抗氧化与渗透调节能力、促进氨基酸合成和水分/养分运输、强化光合作用等多种方式综合提升植物的环境适应性。该论文在《植物、细胞与环境》上发表。

豆科植物(如大豆、苜蓿、豌豆、蚕豆)能够与根瘤菌建立共生关系,在根部形成根瘤,并通过固氮酶的催化作用,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铵盐。这种直接利用大气氮素的能力,长期以来被视为豆科植物最显著的生物学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根瘤共生不仅能为植物提供宝贵的氮源,还能够通过多重机制显著增强豆科植物对干旱、盐碱、低温以及重金属等多种非生物胁迫的耐受力。与不结瘤的植株相比,结瘤的豆科植物通常表现出更强的生长活力、更轻的损伤程度以及更稳定的产量。

共生结瘤提高豆科植物抗逆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供图

  ?

研究发现,根瘤共生还能够通过调控一系列胁迫响应与共生相关基因(如 CHS、NAC181、CBF2、ProDH、Cas15a、Aquaporin 等)的表达,协同增强植物的耐逆性。此外,微生物源的生长素、铁载体(Siderophore)、胞外多糖(EPS)、谷胱甘肽(GSH)以及γ-氨基丁酸(GABA)等代谢产物在向宿主植物转运的过程中,也为其应对逆境提供了正向调控作用。类似的机制在重金属胁迫条件下同样发挥作用,通过转录调控与生理缓冲减轻金属离子毒害。

团队强调,未来应结合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多组学等多学科手段,深入解析共生固氮与胁迫响应途径之间的交互作用,揭示根瘤共生增强植物抗逆性的内在分子基础。

同时,研究人员还提出了多条潜在的应用路径,包括:筛选或培育耐逆型根瘤菌株、优化菌株与宿主间的适配性;利用已知的结瘤自调控相关基因强化根瘤菌侵染与结瘤效率;借助调控因子提升固氮的持续性;甚至探索将结瘤能力转入非豆科植物的可行性。这些方向都为推动根瘤共生在环境友好型与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关论文信息:http://doi.org/10.1111/pce.7020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科技打赢盐碱地“逆袭战” 气候变化使亚马孙雨林树木长得更加高大
最新研究发现土卫二或可支持生命存在 天问二号传回自拍照,身后是地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