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5 21:52:10
选择字号:
“南沙科普大讲堂”第四期“遇见深海”举行

 

近日,由广州市南沙区科协主办的“南沙科普大讲堂”第四期在广州外国语学校国际交流中心举行。该活动以“遇见深海”为主题,邀请到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孔秀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的董佳馨,为现场师生、家长代表等带来了一场融合科学探索与历史考古的科普盛宴。

话动现场。南沙区科协供图,下同

  ?

孔秀在题为《从深海到深渊——生命极限的探寻》的演讲中,介绍了我国“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三艘载人潜水器,分享了她随“深海勇士”号潜入南海开展科考的亲身经历。她通过潜器拍摄的影响资料,展示了从冷水珊瑚林、鲸落到热液区、冷泉区及深渊海沟的独特生态系统,讲述了深渊狮子鱼等极端环境生物的惊人适应能力,以及深海探测对理解生命起源和寻找地外生命的重要意义。

当讲到深海生命刷新传统观念时,孔秀感慨地说:“曾被认为是荒漠的深海深渊,在载人潜水器的灯光下,各种光怪陆离的生命闪烁耀眼光芒,这彻底颠覆了人类‘万物生长靠太阳’的传统认知。”

嘉宾回答提问。

  ?

董佳馨则带着南海深海考古的“一手故事”,回顾了我国深海考古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过去我国水下考古只能在30至40米的浅海作业,面对南海平均1212米的深度、每平方厘米150公斤的水压,只能“望洋兴叹”。直到“深海勇士”号等载人深潜器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僵局,它不仅能下潜到数千米深海,还带着“柔软的手”和“明亮的眼”——柔性机械手上套着软硅胶套,拿瓷器时不会碰坏;高精度探测设备和三维激光扫描则能把沉船遗址的每一处细节都“画”出来。

据介绍,“深海勇士”号在两次深潜中,发现了两艘沉睡的“时光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里满是瓷器,二号沉船则载着大量原木。这两艘沉船承载着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与工艺传播的重要信息,也揭示了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与“木材进口”的双向贸易格局。

活动现场。

  ?

活动现场座无虚席,两位嘉宾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耐心分享,既拆解专业知识,又分享科考趣事,让科学知识“活”了起来。据悉,接下来,南沙区科协将继续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为公众带来更多高质量的科普活动,推动科学知识普及,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最新研究发现土卫二或可支持生命存在 天问二号传回自拍照,身后是地球
岩画表明人类曾在古阿拉伯沙漠中生活 风云三号H星成功发射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