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中心在徐汇滨江成立,港科大将与上海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创新驱动和技术融合的国际化生态。
这是港科大首个位于长三角的产学研基地,2025年起,港科大将为硕士研究生提供全新的学习路径,修读指定两年制硕士课程的学生可选择在上海实习修课一年,在港科大上海中心参与前沿研究、企业实习及创新创业活动。
“我深信,港科大上海中心成立后,凭借其搭建的平台,我们将充分发挥在多个不同研究领域所具备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动沪港两地在科创领域展开深度交流合作,最终达至互利共赢,为两地的科技发展与创新注入强劲动力。”港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说。
负责港科大上海中心建设的港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港科大上海中心承担“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和“创新孵化产业加速”两大核心功能,将与上海市高校、企业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创新驱动和技术融合的国际化生态,合作重点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微电子、金融等领域。
“我们一些硕士研究生培养将从一年变为两年,第二年在上海实习,改变此前研究生的培养策略,把研究生课堂学习和产业经验结合起来,这对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微电子等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非常重要。而上海是一个合作的不二选择,这对我们研究生培养将是一次突破。”郭毅可说。
港科大上海中心采取“一中心、两基地”的协同发展模式。两个基地分别位于上海徐汇西岸国际人工智能大厦(西岸基地)及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漕河泾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北杨基地)。前者将主要聚焦产业生态培育及汇聚产业资源,后者则会着力构筑产学研高地与科研成果的转化。
其中,西岸基地将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和引入培育创新项目等方式,集聚香港科技大学生态企业、校友企业,发挥沪港优势资源的协同效应,构建“创新高度+产业浓度+资本厚度”的三轮驱动模式,打造一个多元化、互联互通的产业生态系统。
北杨基地则将充分发挥香港科技大学教育资源、科研实力和产业资源的各自优势,围绕重点产业、赛道产业和未来产业,培养紧缺领域人才,培育初创企业及具知识转移潜能的研究项目,通过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和孵化器两大功能,打造沪港产教研合作标杆。
郭毅可表示,本次港科大上海中心选择落地徐汇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徐汇区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程度很高,将为港科大上海中心构建特色科创生态圈和赋能科技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广阔沃土。
一方面,徐汇区科技创新浓度高,集聚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等100多家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上海交大、复旦上医、创智学院等15所高等院校,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5件,位列全市第一。另一方面,徐汇区产业创新氛围足,积极布局大模型、区块链、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打造了多个瞄准细分产业的高质量孵化器,不断培育城区发展的“未来曲线”。
郭毅可直言,人工智能是今天人类社会发展中一次非常重要的技术革命,上海和香港都在人工智能领域具备优势。上海是中国人工智能的重镇,有很多创新公司、研究机构,特别在徐汇西岸是一个AI聚集区;而香港在AI基础研究、人工智能教育方面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就拿现在的港科大而言,在最新的QS排名中,我们的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居全世界的第十位,基础教育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强的。”
当天,多家上海知名科创企业与港科大签署合作协议,涵盖信息科技、金融、生物医药、互联网、制造业、媒体及旅游业等领域,包括申通地铁、上海生物医药基金、澎湃新闻、百度智能云等,另有云洲智能科技、纳德光学和天太机器人等多家企业进驻港科大上海中心。
此外,港科大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及上海科技大学达成医学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港科大正在积极筹建第三所医学院,本次与四所上海顶尖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加深各方在医学教育、联合研究、人才培养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还将在未来医学前沿研究、临床医学的研究转化以及培育面向未来的医学人才等方面形成合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