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满山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8/16 22:34:55
选择字号:
夏河白石崖溶洞遗址暨丹尼索瓦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

 

8月10日上午,夏河白石崖溶洞遗址暨丹尼索瓦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开幕。本次会议以“白石崖溶洞遗址研究与保护;丹尼索瓦人研究进展;古人类演化与活动历史;古人类生存环境与适应”为主题。来自中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韩国和以色列等国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交流跨学科研究成果。

本次会议由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兰州大学寒区旱区生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共同承办,中共夏河县委和夏河县人民政府协助举办,得到甘肃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指出,本次研讨会充分体现了文化交流在促进科技进步和文物保护研究中的关键角色,要进一步加强多学科的手段,促进文化遗存的深入研究、解读保护和传播,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指出,白石崖溶洞遗址海拔在3000米以上,地理位置特殊,是青藏高原目前已知最早的考古遗址。1996年,陈发虎开始关注更新世的气候变化、环境变化以及青藏高原早期的农业人群,探究气候环境因素如何影响早期农业人群并尝试解释早期农业人群的迁徙和生活方式。2012年,我们尝试建立一个研究团队,张东菊教授关注人类如何适应青藏高原的问题。2019年开始便开展了对夏河丹尼索瓦人的研究,包括古DNA、古蛋白等技术分析手段,一步步深入探索丹尼索瓦人的生活足迹,例如他们如何利用动物资源等,但丹尼索瓦人究竟在这里生活了多长时间、他们如何适应高原等很多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期待未来与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研究者继续合作,共同探讨丹尼索瓦人在青藏高原的居住历史。

本次会议为期三天。中外专家围绕白石崖溶洞遗址研究与保护、丹尼索瓦人研究进展、古人类演化与活动历史和古人类生存环境与适应四大主题开展了23场学术报告,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参会代表们还参观了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年代学、环境考古、树木年轮和生物地球化学等分支实验室以及寒区旱区生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古蛋白分析、古DNA分析和动物考古等分支实验室。

会议现场。兰州大学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双星合璧”制造人工日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