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王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29 8:29:32
选择字号:
中美研究揭示南大洋上层热含量年代际变率物理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凡团队联合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和复旦大学的科研团队在《气候杂志》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南大洋上层水体热含量年代际变率显著的纬向不对称性,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是该不对称变率的主要驱动力。该项研究通过分析观测数据和气候模型模拟,深入探讨了南大洋在几十年尺度上的热量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机制,为理解南大洋热量储存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未来气候预测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南大洋是人为热量的主要汇集地之一,自20世纪中期以来表现出纬向准对称的深层变暖。相比之下,南大洋短期的热量储存模式更为复杂,并对区域气候和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影响。

该研究发现,南大洋的热量储存表现出显著的十年尺度变率,尤其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印度洋扇区呈现出相反的变化。太平洋扇区的热量变化幅度更大,主导了整个南大洋的热量储存变化。这些不对称变化主要是由风驱动的热量再分配引起,而不是通过表面热通量的热吸收作用。太平洋扇区变暖主要来自反气旋风异常引起的暖水汇聚,而大西洋-印度洋区变冷则由于气旋风异常引起的辐散冷却。

集合大数据结果显示,风的变化主要来源于热带太平洋的自然变率,太平洋起搏器试验证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是最主要的驱动力。正位相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通过大气遥相关引发太平洋扇区较高的海平面气压和反气旋风异常,从而引起0-700米深度的水体变暖。

此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南大洋热量储存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未来的气候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宋元元,通讯作者为该所研究员李元龙,合作者包括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教授胡爱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成里京,麻省理工学院博士Ga?l Forget,复旦大学博士陈晓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段静以及王凡。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项目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https://doi.org/10.1175/JCLI-D-23-0649.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