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6/27 20:12:34
选择字号:
刷新纪录!Nature撤回被引近4500次的论文

 

文 | 张晴丹

两年前,Science发表了历时6个月的调查报告,犹如一记惊雷炸响了整个学术界:一篇被引2300多次、发在Nature上的重磅论文涉嫌造假。后来,作者同意撤回该论文,其一度被认为将是被引次数最多的撤稿文章。

然而,一篇22年前发在Nature上的开创性论文于6月17日正式被撤,刷新了这个纪录。这篇论文由世界干细胞领域“大牛”Catherine Verfaillie在2002年发表,该论文声称,一种来自骨髓的干细胞可以生长分化为任何体细胞类型。它被引次数近4500次,无疑是迄今为止被引次数最高的撤稿论文。近日,《撤稿观察》对此进行了报道。

2002年发表论文,Nature近日撤稿

消息一出,很多人倍感震惊。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没想到这位权威科学家竟然也会有学术不端的一天。”而如此高影响力的一篇论文“塌方”后,意味着会对该领域相关研究造成颠覆性影响,更有数亿投资经费可能面临打水漂的结局。

事情发生后,Verfaillie所在的比利时鲁汶大学并未对她作出任何处置,目前她仍是医学院的名誉教授。

Catherine Verfaillie 图源:鲁汶大学

争议不断,仍不影响名利双收

1982年,在鲁汶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Verfaillie,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担任研究员,在Phillip McGlave实验室从事造血干细胞相关工作。1991年她成为该校医学系教授,1997年获得该校终身教职,在同行中享有国际声誉。

2002年,她领导的研究发在Nature上,关于成体干细胞能够分化为不同类型细胞的报道立即在科学界引起轰动。因为这是首次报道成体干细胞具有以前只属于胚胎干细胞的特性。

这一发现被认为是开创性的,Verfaillie也因为这篇论文名声大噪,并在论文发表后的几年里陆续获得了好几个大奖。英国《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称这是“干细胞的终极发现”。

不过自论文发表以来,这项研究就一直备受争议,许多科研人员提出了质疑。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大卫·内森杰出儿科讲座教授Stuart Orkin指出:“如果这些干细胞真如她所说的那样,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但目前还没有人证明这一点。”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Rudolf Jaenisch说,“我没有看到任何令人信服的数据表明有人重复了该实验,所以我不认为这项研究成果是真的。”

尽管质疑声不断,但人们注意到,Verfaillie很快就从这项研究中获益。她的实验室规模和获得的科研经费都翻了一番。一些实验室甚至热衷于合作扩大这类干细胞的使用范围。

而且,Verfaillie被誉为比利时最伟大的科学家,成为该国名人,她的头像甚至被印在比利时的邮票上。1998年至2006年,Verfaillie担任明尼苏达大学干细胞研究所所长,现在是鲁汶大学干细胞研究所所长。

这些年来,Verfaillie获得了数千万欧元的科研资助。例如她在2011年获得500万欧元的初始资助;2015年,她成为欧盟委员会资助的一个重要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耗资1000万欧元,致力于制造人工肝脏;2016年,她成为获得欧盟1150万欧元资助的研究寨卡病毒团队的一员;2019年,她获得290万欧元,用于与一家制药公司合作,为髓鞘相关神经系统疾病设计治疗方案。

Verfaillie不仅获得大量资金,她还是Experimental Hematology和PLOS one等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可谓实现了名利双收。

一个喜欢“甩锅”的“惯犯”

“树大招风”,Verfaillie的研究引起了著名学术侦探Elisabeth Bik的注意。她通过大量详细比对,发现Verfaillie的多篇论文都存在数据和图像问题。其中就包括2002年发在Nature上的那篇。Bik将有疑问的地方都公开发表在知名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上。

在2006年争论最激烈的时候,Verfailli仍继续为自己的工作辩护,并列举了一系列证明MAPCs效用的出版物,但对于Jaenisch以及其他学者提出的关键实验数据不可重复的问题,一直不作回应。

关于Verfaillie的研究工作可能存在问题的第一份报告发表时间是在2007年初。当时《新科学家》报道说,2002年的Nature论文中的一些图像出现在大约同一时间发表的第二篇论文中。同年,Nature发布了一则更正通知,Verfaillie对原始论文进行了勘误,勘误没有承认数据造假,并声称原文章结论仍然成立。

《新科学家》在2007年的报道中透露,Verfaillie于2001年发表在Blood上的一篇被引用近1800次的论文中存在伪造的图像。由于这篇论文发表时,Verfaillie尚在明尼苏达大学工作,该校便对她的研究展开了调查。调查于2008年10月得出结论,承认论文包含伪造的图像,但排除了Verfaillie有学术不端行为,她本人对这些图像并不用负责。

按照Verfaillie的说法,是她的研究生Morayma Reyes重复用图,伪造了数据。据Nature报道,Reyes作为论文第一作者承担了全部责任。而作为通讯作者的Verfaillie仅被指责“监督不力”,她甚至还指责Reyes犯的错误,宣称自己也是受害者。

2009年,应学校要求,Blood杂志撤回了这篇文章。Verfaillie公开表示,“学校的调查结论是对我个人的指控不成立。尽管如此,我还是深感抱歉,因为我作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图像问题。在科研过程中,我一直坚守诚信。”

后来,Verfaillie跳槽到鲁汶大学,成为该校的名誉教授。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在2019年末,鲁汶大学科研诚信报告办公室收到了一封投诉信,称鲁汶大学教授Verfaillie发表的一些论文中可能存在图像篡改行为。然而经过调查,该校科研诚信委员会得出结论,“被审查的论文均不存在违背研究诚信原则的行为”。

鲁汶大学校长Luc Sels还对曝光此事的媒体记者进行了猛烈抨击,“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我们仍对涉事科研人员充满信心。我们希望能保护我们的研究人员免受通过公共平台进行的毫无根据的举报或投诉。表达怀疑和公开点名羞辱是有本质区别的。”

显然,Verfaillie的为人并不值得校长维护。Bik对Verfaillie发表的文章“抓住不放”,更多的数据质疑被一一呈现出来,再次将Verfaillie推向了风口浪尖。

2010年初,Verfaillie发表在《美国生理学杂志-细胞生理学》上的论文被撤回,原因是“现在有证据表明,所呈现的数据并不可靠”。

Bik则指出,Verfaillie团队还有10多篇论文涉嫌学术造假,她还会继续追踪下去。

造假重灾区,损害仍在继续

被称为“万能细胞”的干细胞是生物医药领域最热门的研究之一,近年来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而且每一个重大进展都能带来巨大的收益和关注度。“香饵之下,必有悬鱼”,也正因如此,总有人选择“火中取栗”,干细胞领域也成了历年来造假的重灾区。

Verfaillie的造假事件“拔出萝卜带出泥”。她当年的“发现”被一些临床科研人员作为研究基础来验证脑死亡和再生医学的想法,即从患者体内提取骨髓干细胞用于修复甚至创造气管。

其中一人正是前段时间因学术不端锒铛入狱的意大利外科医生Paolo Macchiarini,他因完成世界上第一例人工纳米材料合成器官+干细胞移植手术而一炮走红。

当年,Macchiarini为患者做的人工合成气管移植手术,很大程度上是源于Verfaillie的研究成果,而且二人也一起合作过基于干细胞的气管移植临床试验。彼时,Verfaillie正因被举报学术不端接受调查,Macchiarini宣布成功移植人工合成气管成了她的救命稻草,挽救了她的职业生涯。

2013年2月,Verfaillie还打电话祝贺Macchiarini给一位2岁患者成功完成人工合成气管移植手术(该患者在手术8周后死亡)。

事实证明,Macchiarini声称可以替代人体原生气管的人工合成气管,就是一个弥天大谎,导致8名患者死亡。这场“大屠杀”正是Verfaillie学术不端留下的“遗产”,而推迟撤稿无疑让事情变得更糟。至今仍有许多受害者饱受手术失败的折磨。

一篇造假论文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而那些引用这些问题论文的学者,不仅研究受误导,研究成果或成泡影,甚至还可能陷入“被动造假”的不利局面。

参考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087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4533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